区域发展

一、业务咨询介绍

(一)区域发展策略

•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 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 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 经济功能区发展策略

• 城市群协调发展策略 

• EOD开发机制研究与策略

• TOD开发机制研究与策略 

• 区域发展策略落实路径研究与展望 

• ......

(二)土地一级开发

• 土地综合开发前置研究 

•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研究 

• 区域开发实施策略 

• 投融资策略与政策性开发金融 

• 征地拆迁及土地资源管理 

• 项目包装及开发策略制定 

• 财务分析及评价 

• ......


二、客户见证

1、东莞市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项目

• 推动东莞GDP从1万亿向2万亿突破的产业发展源动力相对不足,东莞市发改委需明确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 根据上位规划思路,结合东莞发展情况拟定产业集群候选方向,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式明确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和细分领域,并提出培育集群的具体措施

2、汕尾市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项目

• 国内外海洋战略步入新阶段,为汕尾带来机遇与挑战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 

• 国绕产业、科创,基础设施、城乡融合等维度对汕尾沿海经济带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标杆地区经验举措,提出符合区域实际的发展蓝图

3、旅游海珠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项目

• 立足海珠区城市发展规划与旅游资源现状,促进旅游资源成网成环,构建“一环、二校、三带、四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 从产品体系、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以及整体营销策略等方面提出发展全域旅游具体措施

4、天河智慧城产业发展规划项目

• 智慧城面临主导产业关联产业链构建不足,新兴产业导入与培育欠佳、公共服务平台对产业发展支撑有限、 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 

• 基于“产业发展潜力-本地产业竞争力〞分析,搭建建“354” 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做强三个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五个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引1导四个战略新兴产业

5、佛山与大湾区城市互动发展专题研究项目

• 聚焦产业、科创、交通等领域分析研究佛山与 大湾区城市对接合作的路径,助力佛山主动融入“双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 召开座谈会、进行实地考察和一对一走访调研、查阅历史资料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就佛山与大湾区城市互动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6、广州市海珠区琶洲会展业三年行动计划研究项目

• 结合内外部环境,为推动琶洲区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出5个目标、20项工作项目,针对具体工作项目分解工作目标,制定工作任务 

• 进一步培育促进展会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提升邀发会展企业活动活力,将琶洲打造成为广州国际会展之都的核心平合

7、广州市海珠区商业发展规划项目

• 从商业转型、消费动能、载体建设等方面分析海珠区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高质量发展经验、海珠区商业发展特点分析发展机遇,立足海珠区商业发展以及城市更新需要, 构建“5+2” 商业布局 

• 以物理空间为依据,海珠本地特色为导向,设计打造北部国际商务带、西部文艺复兴圈、东部沉浸消费地、南部创新商业片和中部商业支撑区 5大商业片区

8、岭南会展业发展规划项目

• 开展行业现状和政策环境研究,分析行业发展及趋势、关键成功要素以及可以利用的政策契机 

• 梳理内部资源票赋和差距现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借助政策利好,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

9、广州市沥滘片区产业规划项目

• 结合上位规划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拟定十二个产业发展候选方向,利用排除法则、吸引法则明确四类重点产业 

• 构建“2+4”产业生态系统,提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模型,对沥滘片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10、广州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划与开发机制研究

• 广州市轨道交通TOD面临土地征收实施难度大、任务分工与工作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 对标日本与东莞,以轨道引领下的连片综合开发为目标,建立“TOD特别整备区”,面向开发全流程,提出系统的建设规划与工作机制优化建议

11、星河湾集团科学城(贤江片区)产业发展规划项目

• 助力科学城(贤江片区)建成湾区科创生态智慧城,推动广州战兴产业发展,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建成湾区核心科创城市 

• 团队基于宏观形势、消费趋势、规划文件、上位政策、周边产业以及本地产业情况,得出产业定位和方向,并针对具体细分产业环节,分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

12、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人才住房筹建顶层设计项目

• 松山湖人才住房存在供需结构不平衡、政策体系不完备、体制机制统筹协调程度弱等问题 

• 以政府主导、人才优先、区内为主区外为辅、租购并举为原则,从供给方式、筹建方式、土地供应方式等进行设计,构建“1+1+4+1+8”人才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