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经济体制、乡村振兴、区域发展、民生保障、绿色发展、国家安全等维度,系统部署了我国未来五年规划的重点工作方向。本文基于四中全会公报,深入解读“十五五”时期发展的新趋势导向。中大咨询分析表明,本次全会公报呈现了六个关键导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导向一:突出国家安全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确立“统筹发展与安全”原则,到三中全会强调安全是现代化的“基础”,四中全会进一步将国家安全从保障性要素提升为核心发展目标。
全会明确提出“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作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并设定到二〇三五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远景目标。
在国家安全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侧重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建设,三中全会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基础性作用。四中全会则深化部署,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具体举措。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全会提出“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的指导方针,要求“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体现了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对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
四中全会彰显了国家安全导向的强化,表明“十五五”时期将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前提和目标,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
导向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到三中全会强调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中全会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协同。
全会要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明确“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产业体系建设方面,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科技创新方面,三中全会侧重“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四中全会则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部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相较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强调,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同时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四中全会体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的导向,为“十五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协同推进奠定基础,塑造发展新动能。
导向三:供给与消费紧密结合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到三中全会聚焦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四中全会强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推动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全会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三中全会强调“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表述,注重经济循环实效,部署“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四中全会彰显供给与消费紧密结合的导向,反映“十五五”时期将着力打通各环节堵点,以高质量供给适应、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格局。
导向四:强调战略协同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到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城乡要素交换流动,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战略协同新思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全会要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并“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党的二十大侧重“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中全会部署“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四中全会与三中全会“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相衔接,明确提出“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强化区域发展协调性要求。
战略协同导向表明“十五五”时期将推动区域发展向“协同共振”深度转型,构建更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布局与国土空间体系。
导向五:突出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要求,到三中全会将“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四中全会进一步将民生建设重心向“兜底性”、“普惠性”、“基础性”深化与下沉,提供精准路径指引。
全会将“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列为“十五五”时期主要目标之一,要求“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部署“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党的二十大从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方面提出任务,三中全会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四中全会在三中全会基础上,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中全会体现了兜底性民生建设导向,表明“十五五”时期民生工作将从“保基本”向“提品质”拓展,通过畅通流动渠道,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导向六:双碳引领的导向
从党的二十大“积极稳妥推进双碳”、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全会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明确“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四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位置,延续三中全会“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表述,并强调“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相较三中全会侧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中全会凸显“绿色发展动能”培育,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十五五”时期,绿色低碳将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能源革命和产业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统一。
结语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指明方向。中大咨询分析指出,全会公报呈现六大新导向:一是突出国家安全,将其提升为核心发展目标,强调巩固国家安全屏障;二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强化供给与消费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四是注重区域发展战略协同,发挥战略叠加效应,优化生产力布局;五是聚焦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六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发展动能。总体而言,“十五五”时期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创新驱动与产业协同、内需拉动与民生改善、区域协调与绿色转型的有机统一,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