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人才合作新思路》系列五: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推进大湾区人才合作上新台

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推进大湾区人才合作上新台阶

采写:郑燕玉  责任编辑:张晋元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要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进人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对此,小编采访了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院长王微见博士,就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问:大湾区为什么要强调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答:粤港澳大湾区明确提出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人才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内部“9+2”城市之间一直有人才合作,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远未达到应有的合作水平,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第二是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人才数量庞大,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是珠三角九市所需要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人才优势尤为突出。与中国内地城市相比,香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是语言优势。香港约有200万人可以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即使北京、上海等现代化大都市,都远未达到这样的国际化水平。由于语言优势的存在,香港可以与国际对接,国际人才储量非常大。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里面,深圳和广州都在建设金融中心,这就需要非常多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如法律服务、国际商法等方面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内地比较缺乏。

澳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虽然体量小,但它的人才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旅游方面的人才多澳门的旅游业比较发达。二是懂葡萄牙语的人才多。国家对澳门的定位是与葡语各国交往的平台。在葡语国家中,巴西是最大的,而巴西又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在广东省贸易合作伙伴中也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葡语是澳门人才的最大优势。

第三是由于体制上的限制,大湾区内部合作存在不顺畅的地方,所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粤港澳人才的合作示范区。所谓示范区,它应该是一个标杆。通过打造标杆性人才合作示范区,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由低水平提升至高水平。这就是提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背景。

问:您认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答: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是合作领域广。人才之间的合作范围非常广,包括产业人才、科研人才、教育人才、医疗人才以及社会管理方面人才合作。在社会管理方面,香港走在内地城市前面。

第二是合作流程顺畅。人才合作示范区内的人才需求和供给对接顺畅。比如珠三角九市有某方面人才需求,而香港有相应的人才供给,两者可无缝对接。

第三合作成效显著。合作不光是一个过程,还要有相应的成果。示范区内的人才合作成效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问:如何才能有效创建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答:一是确定合适的示范区建设区域。珠三角九市不是都具备建设示范区的条件,应该选取部分区域来进行。比如深圳南山区、广州南沙区、广州开发区等,比较适合建设人才合作示范区。一是这些地区有一定的基础,二是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积极性较高,有强烈愿望建设人才合作示范区。

二是政府引导,并利用市场化的力量。政府可以做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总体规划,但涉及具体实施时,可以借助市场化手段。除了做总体规划外,政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搭建平台和建立渠道。政府可以举办一些粤港澳人才合作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接需求方和供给方。政府还可以支持和培育从事粤港澳人才合作的中介组织,对这些组织进行扶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让中介组织从事对接活动。

三是人才合作示范区的建设要面向产业。产业合作是基础,人才之间的合作,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是为了服务于产业,这样的合作才有可持续的动力。

四是在政策创新方面有新举措。以前在合作方面有一些障碍,要打造示范市,可以先行先试,有些政策方面突破。政策突破以后,还需要对政策进行落地,使政策得真正落到实处。

五是大力发展人才合作载体非常重要。这个载体包括创意园、研发中心以及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中心等。在深圳模式中,直接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校区建成之后,就有几千名高层次人才来到深圳。通过一系列载体建设,珠三角可以吸引并留住港澳人才。

总而言之,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是为了摸索经验树立新标杆,让建设经验向整个珠三角甚至向整个广东省区推广,让示范区真正起到引领的作用。

本文为中大咨询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否则当侵权处理,谢谢合作!

* 中大咨询集团原创成果,版权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