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六大核心要点

引言

2021年12月18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总结2021年国资央企工作,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推动国资央企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作出更大贡献。

中大咨询从国资央企功能定位出发,基于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视角,总结会议要点并做出解读,希望能为读者带来新理解、新启发。

会议六大核心要点: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并对强大国内市场、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双碳”工作和防范化解风险等各项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提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等要求。国资央企深刻领会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结合国资央企实际,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中明确中央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彰显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责任担当。

中大咨询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出发,总结出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六大核心要点,进行逐一解读

● 经营效益:高质量稳增长,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
● 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 补链强链:深化专业化整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 战略支撑:确保能源供应,科学推进“双碳”工作
● 国企改革:聚焦重难点攻坚,决战决胜三年行动
● 风险防范:监管与防控双管齐下,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内容对比 资料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内容对比
资料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一、经营效益:高质量稳增长,努力实现“两增一控三提高”

立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明确2022年“两增一控三提高”的目标,引导中央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高质量稳增长——“两增”即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一控”即控制资产负债率;“三提高”即营业收入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经费投入提高。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积极改善经营效率和发展质量,推动高质量发展,效益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投入强度、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负债率全面完成预期目标,有力支撑我国经济总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进一步提升。具体来看,1-11月中央企业利润总额2.3万亿元、净利润1.75万亿元,石油石化、钢铁、煤炭等企业盈利水平和增利贡献显著提升;营业收入利润率7.1%,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2.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达到2.6%;年化全员劳动生产率67.9万元/人,同比增长20.7%。截至11月底,资产负债率为65.1%,基本保持稳定。[1]

中央企业经营业绩呈现稳中向好、快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数据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数据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作为国民经济“稳定器”、“压舱石”,2022年中央企业将把高质量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出更大贡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要“稳字当头抓经营,稳中有进作贡献”,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来推动:

“稳”得主动

落实跨周期调节工作要求,及早制定有利于稳增长的措施,加快落地一批“十四五”规划明确的重大投资项目,积极应对明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稳增长的压力,力争实现开门红开局稳。面对内有压力、外临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稳投资将成为稳发展的重要抓手,国有企业历来是投资的主力军,加快落地重大投资项目不仅能够有效推动中央企业的发展,对于稳定全国经济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央企业“十四五”规划尚未对外公布,但从国家“十四五”投资路线图及“两重一新”强动能补短板的投资导向来看,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项目将陆续开展。

国有企业是固定资产投资主力军(非农),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大咨询整理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大咨询整理

国家“十四五”投资路线图划定,中央企业担任顶梁柱角色,数据来源:“十四五”规划,中大咨询整理

数据来源:“十四五”规划,中大咨询整理

“稳”得有力

准确研判形势,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及时优化经营策略,切实增强工作举措针对性,大力降本节支,持续推进“两金”管控,确保经营活动现金流合理充裕,确保全年稳健运行、向好发展。中央企业连续多年将降本增效作为重点工作,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前三季度央企百元营业收入支付成本费用为93.8元,较2020年同期下降1.8元,2019年同期下降1.2元。[2]

为进一步推进降本节支,中央企业一方面要深化对标世界一流管理行动,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加快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经营、精益化管理转变,另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生产、管理、营销、产业协作等各个方面,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稳”得有效

把完成稳增长任务与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提升投资、生产经营质量,加大对具有战略意义、溢出效应的产业投资,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清退“两资”“两非”,加大亏损子企业治理力度。

截止至目前,A股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到1279家,总市值达到41.6万亿元,分别占A股的27.4%、43.9%,其中,中央企业控股的A股上市公司达421家,总市值达到22.2万亿元,分别占A股的9%、23.4%。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9.7万亿元,占央企总体的75%,净利润达到1.9万亿元,超过央企总体水平。1-11月,中央企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1221.5亿元,运用上市公司平台实施股权融资198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和64.7%。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已经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和资本运作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主体,因此,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是实现高质量稳增长的关键环节,更是引领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

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可以从提升经营质量、治理质量、创新质量三个层面入手:

● 突出抓好上市公司提质增效、转型发展,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经营绩效;
● 加快引入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维护上市公司独立性,提升信息披露质量,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水平;
● 发挥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平台作用,引导资金、资源向科技研发、技术升级、人才引育等方向流动,实现创新突破。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规模,数据来源:Wind,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数据来源:Wind,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此外,1-11月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处置低效无效资产375.8亿元,有剥离任务的79家中央企业共完成“两非”剥离1106项,完成率71%;前三季度1403户重点亏损企业亏损54亿元,比2018年减亏超过2400亿元[3]。中央企业“两非”“两资”退出以及亏损子企业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实现2022年基本完成存量清退处置、重点亏损子企业处置治理等任务,力度尚需继续加大。


二、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位置。国资央企将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释放创新潜能,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支撑。

2021年中央企业积极落实践行科技创新“头号任务”,突出创新驱动推动关键领域锻长板补短板,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成果丰硕,覆盖航天、能源、铁路等各个领域,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5400.5亿元,同比增长30.6%,连续8个月保持30%以上增速。

“十三五”以来,国务院国资委从组织领导、资本金投入、考核激励、试点改革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364项,占全国同类获奖总数的38%;到2020年,中央企业国内外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36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91个;中央企业研发人员从“十三五”之初的80万人增加至近百万人,拥有两院院士229人,其中工程院院士数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4]

2021年5月30日,国务院国资委向全社会发布《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2020年版)》,包括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零部件、分析测试仪器、基础软件、关键材料、先进工艺、高端装备以及其他等8个领域,共178项技术产品,展现出中央企业丰硕的科技成果,同时也反映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国务院国资委全面部署、狠抓落实,有效推进科技创新,资料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资料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我国长期重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但仍存在基础研究投入和发明专利占比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等问题,要求中央企业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国家队的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从中央负责人会议信息来看,明年国资央企将会进一步推动一揽子创新支持政策落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

预计未来国资央企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动作:

● 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健全符合科研特点的分类项目管理机制,推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项目经费“包干制”新型管理模式,给予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 强化科技成果评价,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推广相关工作机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中央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广泛应用,加快迭代更新;
● 组织“科改示范行动”扩围,把更多有改革代表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的国有科技型企业纳入“科改示范行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大力复制推广相关经验。


三、补链强链:深化专业化整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明年国资央企将通过深化重要资源领域专业化整合、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等手段,助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有效发挥国有经济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中的作用。

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按下“快进键”,化工、信息通信、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物流、稀土等领域重组整合陆续落地,央企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产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国资央企重组整合主要聚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前,中央企业以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为主,先后落地完成“两车”、“两船”等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2021年加速转向专业化整合,集中相关领域优势力量,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组建成立了中国星网、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等新央企。

2021年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动作频频,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中大咨询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中大咨询整理

目前,中央企业仍然存在主业不突出、无序同质竞争等现象,需要继续深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一方面纵观全局,从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推进专业化整合,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解决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另一方面转变思路,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纵向整合,强化产业掌控能力,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专业化整合”,意味着更深层次的专业化整合将进入加速赛道。根据相关新闻报道,国资委正积极谋划推动煤炭、铁矿石资源等领域专业化整合,以及海工装备、新能源企业、工业互联网、物流大数据、航空货运等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国资央企将通过关键环节的专业化整合,有效提升中央企业重要能源资源生产自给的支撑托底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要求中央企业通过重组整合等手段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更要发挥投资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牵引作用,坚决当好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指出“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明年国资央企将在补链、强链、固链上下更大功夫。

一是深化技术补链,国资央企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把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投向制造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并实施优秀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二是加强融合强链,国资央企将继续加快数字化转型,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场景,组建一批数字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促进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

三是推动协同固链,国资央企将进一步促进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构建融合畅通的产业生态体系。据相关新闻报道,2022年国资委将深入实施现代产业链链长行动计划,加快第一批链长企业计划落地,启动第二批重点产业链链长企业遴选。


四、战略支撑:确保能源供应,科学推进“双碳”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明年中央企业一方面将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另一方面将强化重要能源资源生产供给,科学推进“双碳”工作。

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历来是中央企业的重要工作,中央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推进节能降碳,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比“十二五”末下降超过20%;电力、石油、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能效水平保持全国领先;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速下降,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二五”末下降约18%;截至2020年末,中央煤电企业先进高效煤电机组容量占比超过50%,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2%。[5]

“碳达峰碳中和”开启新的低碳时代,要求中央企业把节约能源资源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以及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应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目前,能源、钢铁等领域企业纷纷推出“双碳”路线图和计划表,在加快升级力推减排降碳的同时,积极布局氢能等新赛道。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2022年要落实中央企业“双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年我们将看到中央企业更系统、更清晰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能耗双控扎实推进,减污降碳成效显著,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来源:国资小新,中大咨询整理

数据来源:国资小新,中大咨询整理

重磅解读!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六大核心要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中大咨询整理

作为“双碳”重要领域,能源行业将迎来深度变革。中央企业是我国能源供应的主力军,承担了90%以上的油气供应,60%以上的电力供应,25%以上的煤炭供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为此,中央企业将科学落实“双碳”要求,在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同时,把确保能源供应作为重中之中,科学处理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退出传统能源。据会议透露,2022年中央企业将加大国内资源勘察力度,推动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油气、煤炭等储备能力建设。

重磅解读!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六大核心要点

资料来源:国资委网站,中大咨询整理


五、国企改革:聚焦重难点攻坚,决战决胜三年行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在2022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国资央企2021年年初确定的“力争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总目标已经顺利完成,但当前改革中仍然存在“硬骨头”,有待在收官之年攻坚拆解。

中央企业将勇当国企改革排头兵,坚持问题导向,明年继续在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三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发力攻坚,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实现“各项改革任务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基本完成,明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重要目标,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在巩固规范性的基础上着力增强有效性

截止至目前,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全面制定落实,集团层面及98.2%的子公司董事会应建尽建,89.9%的符合条件的二、三级子企业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3]从覆盖面看,中央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全面融入公司治理、“三会一层”基本尽职到位,现代企业治理规范性基础夯实。

但董事会制度建设、职权落实等改革相对滞后,仅70%的集团公司完成董事会授权制度制定,部分中央企业董事会运行中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够清晰、授权决策不够规范等问题需要予以解决。会议中提出,2022年中央企业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各项要求,建设专业尽责、规范高效的董事会。收官之年,中央企业将进一步优化董事会工作制度,细化董事会授权机制,深化董事会考核评价,落实董事会各项权利,促进董事会高质量运行,增强中央企业现代企业治理的有效性。

市场化改革方面,牵住“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一牛鼻子,扫清改革盲区死角

今年中央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取得实质性突破,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签约率大增,截止至目前,中央企业子企业签约比例达83.6%,比年初增长54.3个百分点。

但与改革速度相比,改革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子公司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制度改革重形式轻实质,一是契约主体和期限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二是存在考核指标单一、业绩目标值挑战性不够、薪酬固浮比过高、岗位退出不刚性等问题,对经理层激励和约束力度不足;三是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进展不明显,“真兑现、真调整、真退出”落实有待突破。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强调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在各层级企业落深落实,预计攻坚之年中央企业将着力提升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含金量”,切实将任期管理、目标设置、契约签订、考核兑现、退出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改革要求落实到位。

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方面,抓好“一个文件”“三个行动”,切实增强“四个能力”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明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战略意义凸显。根据会议指示,明年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将聚焦“一个文件、三个行动、四种能力”开展,即抓好即将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创建示范行动和价值创造行动,着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全球竞争能力、管控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国资委持续推进世界一流企业建设,2018年以来,遴选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航天科技、中国石油等等11家企业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2020年印发《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八大重点任务;2021年组织开展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公布“三个标杆”名单,有效发挥优秀企业示范带动作用。

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但仍存在形式大于实质的问题,需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走深走实,例如在对标管理提升行动落地实施中,部分企业出现“为了管理而管理”,纯粹站在规划视角谈管理提升,站在组织视角谈管理提升,忽略以管理提升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目标,导致对标行动有形无神。

会议最新提出的“四个能力”,进一步阐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特征,为中央企业做好进一步对标工作指明了方向,企业可以提升“四个能力”为对标导向,找到衡量标杆“四个能力”的关键指标,充分理解标杆在关键指标上的关键行为路径,找准自身的薄弱环节,聚焦优秀管理经验进行学习。


六、风险防范:监管与防控双管齐下,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要求,国资央企将落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双管齐下,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与此同时,中央企业应当肩负起大国重器顶梁柱的关键作用,积极防范化解外部各类风险隐患,有力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相比2020年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表述,今年的会议同时明确了中央企业与国资监管机构在风险防范的责任,强调企业要承担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国资监管机构则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一方面要求企业通过完善全过程、全链条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企业防风险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要求国资监管机构优化监管方式手段,强化监督与违规责任追究,防与治协同,有力防范化解债务、投资、金融、安全环保等各类风险。

企业层面,在法治框架下,加强央企合规管理,完善全过程、全链条风险防控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落实企业风险防范主体责任。2021年11月国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对“十四五”时期持续深化中央企业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对中央企业健全合规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等内容做出指示。预计未来,中央企业将在法治框架下进一步抓好防风险工作,探索构建法治框架下的法律、合规、风险、内控协同运作机制,着力打造“法律合规大风控”管理体系。2022年是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强化年”,中央企业将通过强化合法合规性审查前置程序、推动合规要求向各级子企业延伸、抓好境外合规工作、推进合规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动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真正发挥规范管理、防控风险、支撑保障的重要作用。

国资层面,加强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强化国资监管效能。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核心方向,据悉,加强“三化”监管已被列入2022年国资监管大格局的工作内容。为推进“三化”监管,明年国资委将在深化分类监管、科学授权放权、实施差异化管控的同时,抓好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国资监管、加强对重要环节重点领域的监督、强化监督协同,以及严格违规责任追究等关键环节,使国资监督“长牙带电”,筑牢风险防控堤坝。

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风险的底线,不仅是实现国资央企高质量稳增长的基本保障,更是全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必然要求。中央企业一方面要压实自身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在扩大规模时控制好自身的风险,化解风险时需考虑社会影响,避免企业自身风险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成为化解外部重大风险的“国之利器”,切实发挥好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

● 主动参与重点企业纾困,帮助扩张过快、偏离主业发展的民企夯实企业资本实力,缓解流动性危机、解决生产经营困难;
● 国资入股重点领域民企,通过规范业务运营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国家金融安全、市场安全、信息安全;
● 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的金融支持,当前,国有金融机构应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助力化解当前多发的房地产企业流动性风险。


结语

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有序高效推进各项工作,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

2022年国资央企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补链强链、战略支撑、国企改革、风险防范等重点工作,切实抓好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同时,突出抓好高质量党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和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落实成果,为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参考文献:
[1]新闻中心:一图盘点国资央企2021年度成绩单,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16518962/n22267754/n22267764/c22295197/content.html
[2]国资小新:一图看懂2021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http://www.sasac.gov.cn/n16582853/n16582883/c21304026/content.html
[3]人民日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七成目标任务完成,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16518962/n22267754/n22267769/c22300943/content.html
[4]人民网:中央企业引领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http://www.sasac.gov.cn/n4470048/n16518962/n17218028/n17218046/c17553944/conte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