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本篇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标杆篇系列第二篇,在研究我国新材料产业布局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宁波为标杆研究对象,从锚定产业方向,前瞻布局科创平台;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管理机制;构建以激发创新活力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等方面,分析和总结宁波做法,为其他地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经验借鉴。【新质生产力培育 | 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一)】(☜点击阅读详情)

一、发展前景:新材料产业已进入以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国际竞争力为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新材料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新材料与纳米技术、超导技术、3D打印技术等深度融合,在电子制造、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大显身手,产业迅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将达10万亿元。

二、入局情况:长三角地区已成集聚态势,宁波特色领域领先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特色突出”的空间布局。其中长三角地区形成了上海、苏州、宁波等一批综合性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宁波是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在化工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磁性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功能膜材料等领域比较优势明显。截至2023年初,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集聚了19家上市公司,1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宁波磁性材料规上企业占全国总量的22% ,产量超全国总产量的40%,硬盘电机磁钢、电动车电机磁钢等领域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本文将重点聚焦宁波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脉络,剖析其关键成功要素,总结其对于其他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经验启示。

三、发展经验:宁波前瞻集聚科研机构和人才,打造新材料产业科创高地

  前瞻布局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科创策源能力

宁波是一座没有任何稀土矿资源的城市,但却打造出国内集聚度最高的磁性材料集聚区。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还得益于宁波锚定产业方向,超前布局磁性材料科研机构,吸引和集聚了大量专业人才早在2004年,宁波就布局建设了浙江首家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并成立了磁性材料事业部。此后,又陆续引进了浙江省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浙江省磁性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国内先进研发服务平台,构建起全球体量最大、研究门类最齐全的磁性材料研发创新平台。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1:宁波磁性材料产业发展历程图

依托门类齐全的磁性材料研发平台,宁波打通了磁性材料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通道,在满足企业研发、检验检测、中试、技术转化等全链条需求的同时,还能加强与企业间的沟通链接,广泛收集各方需求、难题、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予以解决。

  构建灵活能动的科研机制,汇聚大量战略科技人才

宁波素有“文教之邦”的美誉,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构建灵活能动的科研机制,汇聚了一大批多领域、多层次的人才团队。仅磁性材料领域,宁波就集聚了李卫院士团队、沈保根院士团队、“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杰青”领衔的高端人才300余人。总投资146亿元的甬江实验室是宁波的科创“栽树工程”。当前,甬江实验室已组建10个研究中心,拥有一支400多人的队伍,在基础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大量战略科技人才的集聚离不开灵活的科研机构管理机制和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下文将以甬江实验室为例,系统分析宁波在优化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科研机构管理机制方面,甬江实验室实行独立法人(L)+依托单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C)+协同研究中心(N)+重大专项攻关联盟(P)组建模式,在保证实验室独立管理、自主能动性的同时,又充分利用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资源优势。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2:甬江实验室LCNP管理体系

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方面,甬江实验室根据创新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创新性运用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对基础研究,采用PI制,长周期考核,让其潜心研究;对于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采用大团队制,协同攻关;对于高集成度产业综合技术,则采用产学研联盟协同攻关制,汇聚各方优势推动技术攻关。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3:甬江实验室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人才培养方面,甬江实验室设立“甬江灯塔计划、甬江领航计划、甬江舵手计划、甬江翘楚计划、甬江新秀计划、创业人才计划、管理人才计划”等七类人才培养计划,分别针对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博士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研人员、中高级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科研条件和科研经费。未来还将采用客聘、双聘、临聘等多维灵活方式,从全球引进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学术带头人、青年科学家等多层次人才。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4:甬江实验室人才计划

人才评定方面,宁波给予甬江实验室“两个直接”“三个自主”等最大的引才用才自主权,即实验室自主认定的人才直接享受市级人才政策、择优举荐的人才项目直接入选市级人才工程,以及职称自主评聘、项目自主管理、薪酬自主确定等突破性支持举措。这一突破性支持举措,很大程度提升了甬江实验室对于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5:甬江实验室人才工作机制

  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体系,推动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针对政府端创新资源配置不足、不优和企业端研发创新“往哪投、怎么投、不敢投”等堵点问题,宁波应用“研值在线”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研值”监测、“研值”诊断等五大场景,为企业在研发费用归集、技术需求凝练与提升等方面提供专业化服务,摸清企业的研发状况和创新底数,精准助力企业提升研发管理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截至2023年4月底,已有3000多家企业注册使用,线上管理研发项目3万多项。

为进一步提升对接转化效率和智能化、精准化程度,宁波通过开发智慧对接系统、“产学研金”对接大平台等,成立“新材料成果转化服务团”,举办“科创中国”产学融合会议-宁波新材料创新技术应用大会等科技合作对接会,加快打通创新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宁波新材料产业培育做法对地方政府培育新兴产业的经验借鉴(标杆篇二)

▲图6:“浙里好成果”新材料专场发布会

四、经验借鉴:宁波经验对各地培育新材料产业的经验启示

宁波材料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其前瞻布局科研体系,构建灵活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人才工作体系,重视科研机构技术创新和企业应用场景的对接。新质生产力培育,应以挖掘、创造、满足新需求为目标,而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

借鉴宁波经验,地方政府可锚定产业方向,前瞻布局高能级科创平台,开展精准靶向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级;营造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和以激发创新活力为导向的人才工作机制,充分激发科研机构和人才的能动性,提升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耦合性。


中大咨询服务案例(部分)

某国家中心城市中心城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项目

01
项目背景

为处理好创新和产业、质优和量增的关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某地亟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进一步明确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点工作。

02
项目内容

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绿色转型、生产要素等维度,系统梳理某地发展情况与比较优势,明确其发展定位,并围绕区域协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绿色转型等方面制定重点任务。

03
项目成效

形成市内首个区级新质生产力三年行动计划,且行动计划中提出的部分产业领域已获市支持。

某制造业强市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项目

01
项目背景

某制造业强市面临主导产业周期性调整,新动能尚未成长起来等问题,亟需提前谋划未来10-15年可培育成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02
项目内容

项目通过总结分析某地产业发展的演进趋势和现状特征,分析研判国内外环境形势,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举措及支持政策,提出培育构建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重点方向,分行业分领域提出可操作的实施路径和培育举措,助力某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03
项目成效

项目成果获相关领导高度评价,且已转化为某地相关产业政策,助力精准招商。

某万亿城市核心区产业体系重构和规划项目

01
项目背景

某地面临产业动能不足,产业方向不聚焦,产业政策扶持成效不佳等问题,希望通过项目明确符合其中心城区定位的产业方向,助力GDP迈上新台阶。

02
项目内容

围绕整体产业、细分产业、区域布局、产业要素等方面,盘点某地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并进一步结合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明确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布局和发展策略。

03
项目成效

某地已明确按照中大咨询智库建议的产业方向落实精准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