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近期,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及概要如下:

中大咨询: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1 可研报告概述

1.1可研报告编制背景

某省某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产业资源及资本优势出资,某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技术团队负责研发和技术攻关,共同组成离子束产业创新中心。双方以“资本+智力”、“运营管理+技术研发”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成果共享的市场化方式,共同推动离子束技术在某以及全国产业化应用。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


2 设立背景和必要性

2.1国家战略动因

新材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从我国“863”计划设立起,新材料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离子束技术是新材料研究和制造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离子束技术,在机械加工、航天航空、核探测器、核潜艇降噪、新能源、医用精密零部件等领域,能显著改善及改变关键部件表面的机械、物理、化学等性能, 显著提高关键部件表面的洁度、硬度、抗磨损、抗氧化、抗腐蚀,延长关键部件在正常或极端条件下的可靠性和服役寿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离子束技术在民用和军用方面均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极具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在民用方面:①通过离子束技术,可延长机械加工工具服役寿命,提高机械加工工具功效,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改变我国出口加工工具低档形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可通过在锂电池阴阳极表面沉积类金刚石膜层或者高绝缘的氧化铝膜层,大幅提高锂电池充放电寿命,以及对燃料电池双极板进行表面处理,提高燃料电池双极板的使用寿命,从而为燃料电池技术的量产提供技术保障,助力新能源电池的发展。为治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有效的途径。

在军用方面:可用作国防军工精密仪器部件的增寿处理,比如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领域,如卫星、低空航天器、坦克、火箭,核舰艇、舰载机、战斗机等上使用的精密轴承,齿轮,叶盘、喷嘴等仪器部件的共同需求是精密可靠,耐磨损,使用寿命长。离子束表面改性技术能大幅提高关键部件的服役寿命,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具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化创新并与制造应用领域加速融合的趋势下,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成为引领某省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2025”、“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和“某省先进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某省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使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明确,微型化、轻型化、柔性化的线路板产业崛起正当时。

某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射线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离子束领域近三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该技术领域实现了在陶瓷、玻璃、聚酰亚胺、聚酯薄膜、聚四氟乙烯等多种基材上的应用。尤其是在柔性覆铜板上,已成功攻克了在多种高聚合物表面直接覆铜的技术难题,很好的解决了12微米以下的铜箔柔性覆铜板生产中的难题。生产的单层、双层及多层FCCL各项参数均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其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过程环保,产品性能可靠,填补国内12微米以下的铜箔柔性覆铜板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国际上只有日本住友金属在该技术领域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且其技术和产品对中国市场实行封锁。

某研究院同某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技术团队共同创立离子束产业化研发平台,在研究院平台下基于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科技成果搭建工业化生产线,使离子束技术从研发到投产正式走向市场,该项技术的成功落地不仅是某大学首次产业化的生产线,也将为区域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通过技术产品向上下游的延伸可吸引和带动全产业链的集中发展,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

2.2集团战略动因

某集团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从单一的传统外贸型企业转型为服务省委省政府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国有资本投资公司。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食品大健康、文化创意和大数据营销、新型外贸五大领域,构建了境内外投资、资产管理与处置平台

2.3市场推广动因

覆铜板作为家电等消费电子、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台式、笔记本、平板电脑、大中小型计算机、通讯、网络、工业自动化、医疗、汽车、军用、航空、航天电子、IC封装和LED等领域离不开的电子材料,总用量巨大。各领域的电子整机或器件对覆铜板的要求差异很大,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各类覆铜板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变化。作为FPC重要基板材料的FCCL,成为市场广阔、前景诱人、技术含量高的一类电子基础产品,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刀具表面涂层技术可使切削刀具获得优良的综合机械性能,不仅可有效地提高刀具使用寿命,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机械加工效率。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涂层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刀具涂层技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一方面原有的技术已不能满足切削加工日益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内各大工具厂涂层设备已到了必须更新换代的时期,因此有计划、按步骤的发展刀具涂层技术,不仅能促进我国切削刀具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合作双方的基本情况

3.1牵头单位情况

3.2技术团队情况


4 目标市场分析

4.1FCCL市场分析

4.1.1FCCL工艺方法

挠性覆铜板按照产品结构可分为三层法挠性覆铜板(3L-FCCL)和两层法挠性覆铜板(2L-FCCL)。3L-FCCL的由铜箔、胶黏剂、绝缘基膜三种不同材料经过热压制成,目前一直占据挠性覆铜板的主流地位。根据压制方式不同,其制造工艺分两种:一是间歇式的片状制造方法;一种是连续式的卷状制造方法。2L-FCCL由铜箔和聚酰亚胺薄膜组成,聚酰亚胺薄膜可以是热塑性聚酰亚胺或热固性聚酰亚胺。根据制造设备和生产工艺不同,分为涂布法、层压法、溅射加电镀法、化学镀加电镀法四种。

溅射加电镀法制备2L-FCCL,即在聚酰亚胺膜、聚酯膜或聚丙烯膜基材上真空溅射镍、铜、金、银等金属做导体,再连续复合镀铜或其他金属。该制造技术具有以下优点:①可制作超薄铜层(≤9微米),适用于高密度高精细线路及高耐热方面,满足FPC细线化和薄型化技术发展方向,并能适合高频性能要求,更适合于高密度布线的 FPC 使用;②材料选择性大,基材和导体材料可根据客户需求选择;③采用roll-to-roll生产工艺,生产效率高,工艺简便,易于操作,易于控制,生产成本低;④可制作单、双面软板基材,亦可依客户需求规格量身订作,以低成本、高品质、高产量的优势进入软板基材市场。

离子束+磁过滤沉积法与溅镀法相类似。在产品性能上,离子束+磁过滤沉积法生产的产品其抗剥离强度要优于溅镀法。以下是目前几种主要的制作方法:

表1:目前几种主要的2L-FCCL方法比较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4.1.2FCCL市场规模

世界著名的PCB市场调研机构(美)Prismark公司对挠性覆铜板的市场统计表明,近几年FCCL的需求量有很大增加。由于从2003年起FCCL主导市场的供货厂商都纷纷扩张产能,还有许多新的厂商(主要是台湾、日本及中国内地)加入生产行列,这使得产能供过于求,导致价格的大幅下滑。

2017年,全球FCCL市场规模达11,500万㎡,加上覆盖膜的需求规模,全球2017年的FPC年挠性基材需求规模达2.46亿平方米。

表2:2013 年~2017 年全球 FPC 需求的挠性基材的规模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4.1.3FCCL业国内外发展现状

1.国外发展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世界各国家、地区FCCL(包括 2L-FCCL、3L-FCCL)产量的格局(所占比例),结果显示,日本仍是FCCL的最大生产国家(包括它在日本海外地区的投资的FCCL企业),产量约占世界生产总量的 27.2%。其次是中国内地与韩国,两国在2017年产量非常接近,分别约占全世界总量的25.5%与24.5%。台湾地区的FCCL产量约占19.6%,居世界第四。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1:2017年世界各国家、地区FCCL产量格局

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挠性覆铜板(FCCL)行业市场调研报告(2017年版)》,在采用制造工艺法的侧重上世界各个地区有所差异。日本及亚洲地区以采用、发展涂布法为多数。而在欧美大部分 FCCL生产厂则采用溅射法/电镀法(或者是化学镀法/电镀法)居多。采用溅射法/电镀法迎合了制作微细线路的FPC和COF的所需,但从应用领域更普遍、更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2L-FCCL的角度去观察,2L-FCCL 采用涂布/层压法的工艺占为上峰。然而,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特别是携带型产品,愈来愈走向轻薄短小化,新的电子材料及组装技术又不断的推陈出新,COF 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封装形式,将成为未来的一条主流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最大的二层无胶型挠性覆铜板(2L-FCCL)供货商,是日本的新日铁住金化学公司,其次为台虹科技(Taiflex)等。世界生产规模较大的溅镀法2L-FCCL生产厂家主要有:日本的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Sumitomo Metal Mining,SMM)、日本东丽薄膜加工株式会社(Toray Advanced Film)、韩国的LS电线集团、韩国DMS电线、韩国SK化学公司;台湾的律胜科技公司,以及美国的3M公司等。

表3:世界主要生产FCCL的厂家统计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2.国内发展现状

(1)国内FCCL市场发展情况

我国的覆铜板产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受全球制造业一度向我国大陆转移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电路板市场需求,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覆铜板制造和消费国家。全球产值前10名覆铜板大公司中内资控股的公司有3家,其他7家为港资1家、台资3家、美资1家、日资1家和韩资1家,都在大陆设有生产工厂。生益科技建立了国家电子电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导制定了多个覆铜板国际标准。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我国的覆铜板应该说基本满足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3.0)以前电子工业的需求,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尚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向工业3.X(或称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战略需求。

根据覆铜板行业协会(CCLA)统计,2016年是我国国内FCCL行业产能、产量大发展的一年。2016年我国国内FCCL企业(包括外资在大陆投资的企业)产能达到了12966万㎡,同比增加20.0%,实际生产量也达到了5437万㎡/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的FCCL及其与FPC相关的挠性材料合计产量实现5949万㎡,销售收入达到了 26.94 亿元。2016、2017年挠性覆铜板产量占FCCL和挠性制品总量的50.0~52.0%左右。例如,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的产量数据中,挠性覆铜板产量占FCCL和挠性制品总量的50.36%,达到902万㎡。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2:我国国内2012年~2017年的FCCL及其与FPC相关的挠性材料的产能、实际产量的变化情况

表4:2012-2017年FCCL产能、产量及销售收入占比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注:“占比”:是指 FCCL 的产量(销售收入)占国内各类 CCL 总产量(总销售收入)的比

(2)FCCL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畸形

我国作为全球覆铜板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销量约占到全球总量的80%,产值也占到约60%,但主要依靠廉价的大量中低档产品实现;仅从前述几类覆铜板的分析看,高技术高性能的覆铜板缺失,对进口的依赖性太大。

2、对高技术覆铜板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不足,制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危及国家信息安全。

国家对独立于其他电子材料的支撑互连材料的关注不够,弱化了以国家意志对产业链同步发展的协调作用,使我国覆铜板行业的发展基本依靠本行业企业的自我调节。但目前高技术覆铜板的发展,从财力、物力、人力已非某个企业所能独立承担。

3、关键原材料和装备制约高性能覆铜板的发展

覆铜板产品作为电子电路的基础材料,其涉及和配套行业范围非常广泛,相关仪器及废气治理技术与装备等,对进口的依赖性都很大。我国现有树脂、玻璃布、铜箔及机械制造水平等基础行业发展明显滞后,大大制约我国高技术覆铜板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4、专利战略意识薄弱

大部分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专利战略意识及研究工作很薄弱,亟需加强改善。

5、人才缺乏

国内覆铜板技术人才紧缺,战略性、创新性人才更为奇缺,无系统的培养体系,需要企业及国内教育界努力去完善。

(3)我国FCCL技术研发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了多个研究、开发聚酰亚胺树脂的基地。对传统的三层型FCCL的研发,其课题主要是适用于3L-FCCL的胶粘剂的开发,以及 FCCL 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我国在 FCCL 业技术开发成果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我国在研发队伍力量方面,也是相对薄弱的、不稳定的。此方面的科研成果转换也是较为缓慢的。尽管有项目(如FCCL、FCCL用PI薄膜等)也列入了国家“863”计划、“九五”规划、“十五”规划等,但是成效甚小,转化为大规模化生产的成果不显着。

(4)我国FCCL技术发展落后的原因

目前,我国在FCCL生产方面还未掌握世界先进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FCCL制造技术比刚性CCL更加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落后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①由于国内FPC生产、市场较小,因此国内在FCCL工业化开发方面,起步较晚。国内到目前还未有大型的FCCL生产企业。

②国外拥有FCCL先进技术的厂家不向我国国内企业卖技术,不进行技术的转让工作;也不在国内进行投资建厂(如日本FCCL生产企业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在中国内地建立全套生产PI薄膜的生产厂及 FCCL生产厂)。

③基础材料生产与技术落后。我国内地在PI薄膜生产方面,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在CCL关键树脂基体材料——三层型 FCCL用胶粘剂、覆盖膜及基膜用的聚酰亚胺树脂、二层型FCCL用热熔性聚酰亚胺树脂等的材料方面,我国开发力量薄弱。一些科研院所尽管在近十几年内在上述FCCL用树脂材料方面的研制上,作为出了一些成果,但转化为工业化生产成功者较少。

 ④FCCL生产设备研制力量较弱,无法满足目前世界及我国 FCCL发展的需要。

4.1.4FCCL业市场预测

根据《覆铜板“十三五”发展重点及产业技术路线图》报告资料显示,先进HDI用高性能无卤覆铜板、高导热、高散热性覆铜板、高速PCB用覆铜板、高频微波用覆铜板、“IC”封装载板用覆铜板、挠性覆铜板等高性能覆铜板,当前国内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如果未来几年市场需求按5%的年平均增速发展,预计2020年这些高性能覆铜板国内市场规模将达近130亿元。

4.2涂层刀具市场分析

4.2.1涂层刀具市场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刀具行业持续高速增长,但国内工具行业高增长率中含金量并不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生产劣质产品获取暴利。麻花钻、锥柄钻、丝锥、锯片铣刀等低端市场一片混战,而高端产品增长缓慢,汽车行业、模具行业、航空航天等行业的高、精、尖的复杂刀具大部分依赖进口。目前,我国的金属切削刀具已经开始从高速钢刀具转向硬质合金刀具的开发生产,但力度还不够,仍以低档居多。把高端产品过渡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势在必行。

《2017-2022年中国刀具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的刀具产业发展非常迅猛,目前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并且有望创造新的历史最高点。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图3:2004-2015年我国金属切削刀具产值状况

4.2.2涂层刀具技术发展现状

涂层刀具发展的重点是各类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当前涂层刀具研制及发展现状主要以科研机构设计与表征硬质涂层,企业兴办涂层设备及加工服务为主。国内涂层刀具技术水平依然落后,更多依赖于进口或者引入国外先进镀膜机代加工,像刀具要求长寿命性能稳定的数控刀具更是如此,落后的技术与远超预期的应用市场需求量形成强烈的供需矛盾。因此高水平、稳定的刀具涂层技术是国内极其渴望的,如果国内开发出相应的原创技术,则短期内可以在国内形成广泛的刀具涂层加工服务体系,同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5 产业中心的设立和运营方案

5.1股权设立方案

5.2战略发展目标

5.3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

5.3.1治理结构

对标优秀新型研发机构。

5.3.2组织架构

5.4运营模式

5.5利益分配方案

利益分配模式采取业绩挂钩的方式,研究院与技术团队共同商定用于完成任务目标的投入和与此相对应的成果分配方式。创新研究院首期投入xx万元用于产业中心的建设,技术团队在3年时间内完成约定内容的研发。如果三年内研发成功,根据到期产业创新中心资产来确定成果收益分配比例:

①如到期产业创新中心的资产不低于XX万元(不包含研发标的的资产价值),研发成果由创新研究院和团队按X:X的比例共有,按X:X的比例分配成果收益;

②如到期资产价值大于XX万元(不包含研发标的的资产价值),每增加X%,团队的收益分配比例奖励增加X%;奖励增加的上限,不超过X%。

③如到期资产价值小于XX万元(不包含研发标的的资产价值),每减少X%,团队的收益分配比例约定减少X%;约定减少的下限,不超过X%。

在研发过程中,超过约定额度的支出,由团队通过为企业提供服务收入的方式弥补。

三年期满时,如产业创新中心根据研发完成的情况,通过研发成果授权使用、研发成果交易转让、研发成果以股权投入的方式与第三方共同新设企业、向对方或第三方出让研发成果中的我方部分或全部股权、或研发成果由我方继续投资运营等各种合法的方式,兑现收益。初步测算,通过以上方式,产业创新中心的投资收益率未来10年的平均收益率预计为XX%。

为减少技术与市场风险,确保研发投入能获取基本回报,技术团队需按照研发工作计划定期回顾研发工作进展,如经确认本方案确定的研发目标失去市场价值,则经双方协商调整研发方向,调整后的研发方向和目标,调整前后由创新研究院承担的研发支出总额与研发成果估算的公允价值合计的比例应与本案相近。如未能达成一致,技术团队应向创新研究院让渡已有科研成果或服务收益,让渡的科研成果公允价值或服务收益应不低于确认停止本案研发任务时点投入总额与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净值的差额的X%。

以上凡涉及资产评估的,皆采用委托有合格资质的第三方评估的方式进行。

5.6机制

5.6.1运行原则

       依据研究院与技术团队签署的相关合作协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遵循“技术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参与、产权共同拥有、成果共同受益”的原则运作。

5.6.2基本运行机制

5.6.3风险管控原则

1.进行对外投资、收购兼并、合资合作时,均应严格按规定做好尽职调查、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合同管理、风险评估等工作;

2.严格控制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盘活重组无望的项目增加投资或债转股;

3.严禁与资信不佳、资产质量状况较差或明显缺乏投资能力的企业合作投资;对合作方的选择应遵循优势互补、产业协同、资信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4.严格控制与主业无关的投资项目;

5.严禁将投资项目分拆,规避审核监管。

5.7交易结构

5.7.1组建方式

5.7.2支付方式                         

5.7.3股权结构

5.7.4成果分配方式

5.7.5风险分配与控制

损失额=(出资方出资额的实际发生数-对应时点的资产净值)

团队的补偿方式:提供以团队为主要研发骨干的知识产权清单,以约定的知识产权为担保,由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和/或以约定的知识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使用的收入来弥补。

5.7.6退出机制

(1)退出方式

(2)退出顺序

5.7.7现有知识产权及其使用成本

5.7.8其他约定


6 产业中心建设投资方案

6.1首期投入方案

6.2项目投资估算

6.2.1首期项目投资估算

表7:2019年~2021年首期项目投资估算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6.2.2生产线建设投资估算

6.3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资金由某省某创新研究院通过集团投资、公司流动资金、股东借款、银行贷款等方式自筹解决。



7 经济评价

7.1经济评价依据

(1)国家、部门、行业以及项目所在地政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

(2)集团公司与某专家团队签订的意向书或协议书等

(3)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对于创新中心的法律意见书

(4)专家团队过去科研经费相关经验

(5)现有知识产权清单

(6)某集团“十三五规划”

(5)其他有关规定。

7.2经济评价步骤

步骤1:根据团队过去相关可研经验,现在市场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拟定收入,费用,收入费用增长率等相关假设;

步骤2:

计算创新中心未来的营业收入,成本费用。成本费用按照材料费、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无形资产摊销费、递延资产摊销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等进行计算,得出成本费用及经营成本;

步骤3:利用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等有关基础数据编制未来几年的利润表,分析未来利润情况;

步骤4:计算股权现金流量情况,计算经济评价指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静态回收期,最大投资限度),判断是否符合经济可行性标准;

步骤5:进行敏感性分析,选择收入或者成本费用增减10%作单因素分析。

7.3经济评价假设

7.3.1营业收入假设

1.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市场业务收入和政府财政项目补贴收入。

市场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服务收入,设备销售收入和专利收入。

7.3.2成本费用假设

7.3.3必要报酬率基本假设

由于该项目为新设公司的项目,必要报酬率选取行业内标杆企业安捷利实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9:标杆企业折现率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7.3.4投资评价期假设

7.3.5投资额假设

7.4投资经济分析的依据、方法与预测模式

7.4.1经济变量选择

本项目选用自由现金流(FCF)作为投资经济分析的主变量,并基于这一主变量,计算4 个测评变量数据:静态投资回收期(SPt)、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

我们期望静态回收期短于假设的运营期,并且越短越好,NPV 必须为正,并且在经营期限内越大越好,IRR 期望能够不小于前面设定的必要报酬率的基准。

7.4.2计算依据

①FCF计算

FCF=经营现金流-在经营资本上的总投资

=(税后净经营利润+折旧)-(在经营资本上的净投资+折旧)

=税后净经营利润-在经营资本上的净投资

②测评变量1:折现投资回收期(SPt)=收回全部投资前所需要的整年数+年初没有收回的成本/相应年度的现金流量折现

③测评变量2:折现现金流NPV

NPV=Σ(CI-CO)(1+i)^(-t)

其中:

CI=现金流入,

CO=现金流出

(CI-CO)=第t年净现金流量,

i=基准折现率

首期投入计算时t=0,投入后的第一年现金流量,t=1

④测评变量3:内部收益率IRR

NPV=Σ(CI-CO)(1+IRR)^(-t)=0

IRR是NPV等于0时,基准折现率的取值,是一项投资渴望达到的报酬率。

7.5项目经济可行性预测结果

7.5.1利润预测结果

7.5.2经济可行性预测结果

表10:经济可行性预测结果

中大咨询圆满完成某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可行性研究报告

分析:

本测算表明,以经营X年为限,该项目 NPV>0,IRR>X%,在X年内能够收回初始投资成本,具有经济可行性。

7.6敏感性分析

7.6.1营业收入变动

7.6.2成本费用变动


8 风险及应对措施

8.1运营风险

8.1.1原材料供应的风险

8.1.2产品结构相对集中的风险

8.1.3资金周转风险

8.1.4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8.2行业风险

8.2.1产业政策的风险

8.2.2环保因素的风险

8.2.3行业内部竞争风险

8.3市场风险

8.4技术风险


9 结论及建议

9.1结论:

研究表明:

1.成立某离子束创新中心具有战略价值

成立离子束产业创新中心,使离子束技术从研发到投产正式走向市场,将为区域电子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撑,通过技术产品向上下游的延伸可吸引和带动全产业链的集中发展,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能弥补现在国内12微米以下的铜箔柔性覆铜板产品市场的空白,增强某集团在覆铜板行业的带动力。

2. 成立离子束创新中心具有经济价值

(1)经济性可行性分析测算表明:

本测算表明,以经营X年为限,该项目 NPV>0,IRR>X%,在X年内能够收回初始投资成本,具有经济可行性。

(2)敏感性分析表明:

当项目收入上浮X%时,项目的IRR上升至X%,NPV>0,静态回收期缩短至X年;当项目成本费用下降X%时,项目的IRR上升至X%,NPV>0,静态回收缩短至X年。若想使该项目达到经济可行性标准,则应扩大市场增加营业收入或降低成本支出。

3. 成立某离子束创新中心的风险基本可控

考虑到某集团的大力支持,以及以X为负责人的某团队在该领域顶尖的研发能力做保障,风险基本可控。对于潜在的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等,也有充分的应对措施可以实施。

建议:

(1)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2)创新中心应建立灵活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成果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