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品牌建设指南!重磅解析《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前 言 

2025年7月4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中央企业迈入全面开展品牌建设的“攻坚期”,这是一份指引未来十年或许更长周期的“品牌建设任务指南”,央国企品牌建设已经从最初的“选择题”,升级为关于未来兴衰的“必答题”。


作为行业领先的大型咨询集团,中大咨询在品牌建设领域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先后为近200家央国企、世界五百强、行业头部企业提供专业的品牌建设与文化咨询服务。


中大咨询认为,企业想要充分理解并落实《意见》的内涵,就不能“看山只是山”,而是要从政策的演进逻辑去洞察脉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央企逐步展开为期十余年的品牌建设筑基。2022年国资委印发《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品牌引领行动》),标志着央企品牌建设从前期“摸着石头过河”,正式迈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清晰战略引领新阶段。


以下中大咨询集团品牌研究院将结合两份重磅文件的内涵精髓(《意见》、《品牌引领行动》),并分析政策演进的主体脉络,从对比中梳理“五个关键、六大升级、七大策略”,为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提供新的视角参考。





一、政策演进:从“方向指引”,到“落地指南”




从“三个转变”的战略擘画,到“品牌引领行动”的战术落地,再到“高质量推进”的价值跃升,政策演进勾勒出央企品牌建设从方向指引到实战指南、从规模扩张到品牌卓著的升级轨迹。


(一)“三个转变”重要指示


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转变”重要指示,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品牌指明了方向。“三个转变”作为央国企品牌建设的战略指引,强调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质量优先”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为央国企品牌建设擘画了长远的“蓝图”。


(二)《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的通知》


2022年11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开展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的通知》,并组织实施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将其作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四个行动”之一。这一政策,标志着央企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行动,将“品牌引领”作为品牌建设的关键,将“品牌卓著”作为品牌建设的目标,明确了品牌建设的框架及路径,从此央企有了中国式现代化品牌建设新模式。


(三)《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2025年7月,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指导中央企业高质量开展品牌建设,完善制度保障,深化工作实践,为品牌建设工作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新《意见》标志着央企品牌建设进入全面化、系统化、国际化攻坚的“黄金十年”,文件明确了央企品牌建设的“方法论”,提供了“实操手册”,文件既是纲领,也是建设指南。





二、“五个关键”:指明未来十年的品牌建设新方向


《意见》的总体内涵,既延续了《品牌引领行动》中“战略融合、体系构建、国际化”的核心框架,又创新性地提出“高质量推进、全面品牌管理”等新要求,体现了“战略继承+战术创新”的双重升级。




关键一:高质量推进


《意见》标题明确为《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将“高质量推进”作为政策核心导向。“总体要求”强调“以高质量品牌建设、高价值品牌资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提出品牌建设要“推动企业加快做强做优做大、实现高质量发展”。


内涵“高质量推进”新阶段,以“六个全面”任务体系(战略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资产管理、国际化水平、组织保障)为框架,推动品牌建设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通过强化创新赋能、筑牢质量基石、厚植文化底蕴、强化履责担当及坚守诚信底线,锻造品牌价值提升核心能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著品牌,最终实现央企品牌价值提升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同频共振。


差异在《品牌引领行动》指引下,各大央企正式进入“品牌筑基”期,将“品牌战略”纳入发展战略范畴,并建立了科学的品牌体系。当下,高质量推进阶段,以“六个全面”为抓手,聚焦品牌价值提升、国际化突破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核心解决“品牌强不强、能否全球领先”的问题,推动品牌建设与世界一流企业建设深度融合。在新《意见》指引下,央企需进行全面的品牌战略升级,主要体现两个要点:


1.战略定位升级《意见》将品牌建设明确为央企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路径,设定2035年的量化目标,要求“中央企业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管理先进、贡献卓越、价值引领、享誉全球的卓著品牌”。此前政策更侧重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并未直接关联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2.创新与国际化深化《意见》强调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联动,并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品牌国际化,塑造“有责任、有温度”的国际品牌形象。此前政策对创新的要求较为宽泛,且未明确国际化运营的具体策略。


关键二:全面品牌管理


《意见》强调“六个全面”任务举措,指导中央企业推进品牌建设和品牌价值提升工作。政策框架涵盖品牌战略管理、品牌目标管理、品牌过程管理、品牌资产管理、品牌国际化布局,及组织保障六大维度。


内涵“六个全面”是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系统性工程,本质是通过战略闭环管理、核心能力锻造、全球化布局及组织保障等,将品牌战略深度融入企业发展全局,形成从规划到落地、从本土到国际、从价值创造到资产增值的完整闭环,形成系统性品牌生态,避免“单点突破”式发展。最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卓著品牌,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差异《意见》要求在系统化品牌建设上实现从分散到集成、从局部到全局的升级,核心差异在于构建战略全流程闭环管理体系、形成“战略-资源-执行”一体化支持体系,并强调技术创新与文化赋能的双向联动,推动央企品牌建设迈入体系化、精细化、全球化新阶段。


1.战略闭环管理。《意见》将品牌战略定位为企业核心竞争战略,要求与企业发展战略“一体部署、同步实施”,并建立“制定-实施-优化-认同”的闭环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强调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战略目标落地。而此前的《品牌引领行动》虽提出品牌战略,但并未对“闭环管理”提出要求,实施路径依赖自主选择,也未强化战略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机制。


2.资源系统整合。《意见》提出“六个全面”中的加强组织保障,并提出通过加强组织推动、加强品牌投入、标杆品牌培育及完善监督考核等细化措施,形成系统性资源支持。而原政策提及“强化组织推动”,强化品牌工作“一把手”工程,但未要求建立全面的资源保障支持体系,总体要求较为“基础”,并未对品牌资源保障工作提出具体细化要求。


关键三:品牌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融合,将品牌建设与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统筹部署、同步推进,促进品牌与业务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内涵明确强调了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要求企业在推进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其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品牌与业务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


差异《意见》相较于《品牌引领行动》对业务融合要求,实现了从“战略协同”到“全流程赋能”、从“系统管理”到“创新驱动”、从“长期积累”到“价值跃升”的升级,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业务的双向驱动关系。


1.全面融合,从“战略协同”到“全链条绑定”。《意见》提出“全面融合”理念,并细化到全流程品牌体验管理(如客户洞察、情景体验设计)等,实现品牌与业务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链条深度绑定。原政策强调品牌战略与企业整体战略的“同步实施、一体推进”,要求将品牌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促进品牌与业务发展的协同,但更多为顶层设计。


2.机制创新,从“系统管理”到“工具赋能”。《意见》要求引入数字化工具(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品牌体验,提出“品牌体验管理”等新概念。《品牌引领行动》侧重品牌管理的系统性,要求树立“大品牌”意识,覆盖设计、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未太多提供具体工具或方法论,更多依赖企业自主探索。


3.目标导向从“长期积累”到“价值跃升”。《意见》突出“高质量”导向,要求品牌建设不仅要支撑业务发展,更要通过创新赋能(如技术品牌打造)、国际化布局(如“一带一路”品牌输出)推动业务价值跃升,最终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转型。原政策强调品牌建设的“长期主义”,要求避免短期行为,通过持续投入积累品牌价值,但未明确要求品牌对业务发展的反哺作用。


关键四:品牌资产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


《意见》要求“有效识别、科学评估品牌资产,推动品牌资产科学管理和有效运营”。并要求“梯次培育优质品牌资产,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内涵:该要求通过系统化识别、多维度评估和动态化培育,推动品牌资产从“基础管理”向“价值运营”升级,既强化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又以品牌反哺业务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核心功能与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差异:《意见》对央企品牌资产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全面。主要体现在管理框架的系统性、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及运营机制的动态性三大方面。原政策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基础性、探索性”要求,如梳理品牌资产目录、探索搭建品牌管控一体化的信息集成系统等。


1.管理框架升级。《意见》提出了构建“识别-评估-培育-运营”全流程资产管理体系,明确要求有效识别品牌资产、科学评估价值,并梯次培育优质资产,而原政策仅提出支持商标品牌资产管理,并为要求未形成系统性框架。


2.评估体系强化。《意见》首次提出“科学评估品牌资产”,要求建立量化评估机制,支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原政策虽提升品牌核心价值,但未明确评估方法与标准。


3.运营机制创新。《意见》强调品牌资产的动态运营,包括建立增补退出机制、注重并购重组企业品牌资产继承维护,原政策更多聚焦于品牌形象的静态维护,对动态管理仅提出探索性的要求,未涉及资产运营的具体策略。


关键五:品牌体验管理


《意见》第四部分“全面加强品牌过程管理”明确要求“加强品牌体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全流程品牌体验管理”。   


内涵:通过精准洞察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服务及环境体验,构建品牌与目标受众的深度连接,提升品牌忠诚度与情感价值。


差异:《意见》着重提出“加强品牌体验管理”的细致要求,从“单向传递”的品牌传播,形成“双向互动”的品牌体验式沟通。原政策主要强调品牌传播的基本体系建设,并未提出“客户需求和个性偏好”等深度洞察。本质上,是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维度的市场化探索新要求。


1.系统性框架升级:《意见》将品牌体验管理纳入品牌战略核心,构建“设计-优化-反馈-改进”全流程闭环体系,强调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动态管理。而原政策仅提及体验优化,未要求形成系统性框架。


2.数字化工具深度应用:《意见》明确要求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构建精准化体验管理体系,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客户接触点。原政策未太多涉及数字化工具,侧重传统传播渠道。


3.客户参与机制完善:《意见》强调建立客户互动平台与反馈机制,推动品牌与消费者双向共创。原政策则相对聚焦单向品牌信息传递,并未强调系统化设计客户参与机制。





三、“六大升级”:确定品牌建设核心路径


新发布的《意见》相较于以往文件,呈现“战略深度融合、体系全维升级、管理数智赋能”三大升级趋势。具体可呈现为“六大升级”,这些升级共同指向央企品牌建设从“规模领先”向“价值卓著”的系统性转型。


(一)品牌战略规划


升级趋势:《意见》将品牌战略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度绑定,要求将品牌建设作为长期性、战略性重要任务,并加强品牌战略的制定、实施、优化和认同。品牌战略规划从“单列规划”转向“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近期,中大咨询集团推出品牌建设系列深度文章完整版内容将在公众号呈现,欢迎扫码回复“品牌建设”获取。


央国企品牌建设指南!重磅解析《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敬请关注,与我们共同探索国企改革、行业发展新趋势。



* 中大咨询集团原创成果,版权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