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再次吹响改革冲锋号

       2015年后,中国加大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1+N'顶层设计”到“十项改革创试点”,国有企业改革战略逐渐清晰。2020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起点,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突破的关键节点,改革创新已经步入深水区。

       在习总书记的指导之下,国企改革将'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国企改革的主基调,并且将相应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了实业、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开放合作四大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共同发力,建立了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细化指导和企业层面自下而上的创新试点实践,为国企的改革明确了方向、铺平了道路、开拓了思路。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总体思路:


       ◆  国资国有企业的改革主基调与方向逐步明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标志着中国又高速度发展逐渐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同时,在同时在十九大中也第一次提出建设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新要求,这将成为新时代央企和国企发展的使命责任和根本目标,也意味着以高质量发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将作为国企改革的主基调。

       在目前国企普遍盘子大、业务复杂的情况之下,要以聚焦实业主业、提高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开放合作为四大改革方向。“聚焦实业主业”提倡国企回归对制造主业的聚焦、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在布局上有选择性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提倡国企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同时更需要构建、完善创新机制以培育我国内生技术发展的驱动力;“调整产业结构”将推进国企在基础性产业中的战略性重组整合、并加快处理低效资产,释放并引导国资向战略的重点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加强“开放合作”一方面指导国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在全球化趋势中向海外进行布局,另一方面则倡导国企在改革中与各国资本、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合作探索。


       ◆  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细化指导为改革铺平了道路

       国家层面以市场化变革、国资监管转变、国企产业格局优化三方面为重点工作,促进经营体制机制变革、国企资产证券化等改革举措。

       产业层面推进国企产业格局调整:国有资本重点投入集中在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前瞻战略性三大产业,同时择机退出一般性的竞争行业,从顶层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

       资本层面推进国资监管转变:通过组建和改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投资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退出企业经营管理,逐步放开投融资和产权管理等事项,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企业层面推进市场化变革: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通过民营资本/国外资本参股、企业员工持股等方式,推进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传统国企在经营理念、治理结构、激励模式等方面的不足。


       ◆  企业层面自下而上的试点项目为改革拓宽了思路

       开展示范类试点项目以探索因地制宜的国企改革方式,包括“十项改革试点”、“双百行动”和“区域性综合改革'等示范项目。

       十项改革试点:14年起,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开展“十项改革试点”,对十项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关键议题进行改革方式的探索(如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试点等),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输入。

       双百行动:2018年,基于已基本完善的“1+N”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国务院正式提出“双百行动”,决定选取央企子企业和地方骨干国企各百余户,依据“1+N”政策体系推进全面改革。

        区域性综合试点:19年后改革试点由点至面,国资委选取上海、深圳及沈阳三地,推进更为复杂的“区域性综合试点”专项工作,推进根据差异化的地方特点进行国企改革的探索。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基本到位,各方面改革政策正稳步推进,对已有改革的完善、深化、经验总结应该是实施国企三年改革行动的重要方面。此次的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并不是简单的对原有改革政策的简单修改,而是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继续推动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引导企业进一步聚焦实体经济,做强做精主业,同时发挥国有企业在优化结构、畅通循环、稳定增长方面的引领作用,在新形势下对国企改革任务、目标与路径的再校准、再聚焦。


参考文献:

经济日报《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思路和新实践》

中国网《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已初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新闻《韩先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