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的“十四五”规划建议稿充分肯定了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强调进一步激发国有经济活力,要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最终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使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更大作用。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指出,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中大咨询认为,“一个抓手”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四个切口”都是影响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堵点”。从“切口”入手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与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
首先,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中央已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建设,以及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等方面,都需要担当重任。因此,必须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包括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成果等管理,对业绩考核、利益分配、人才激励等机制,特别是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等方面,都要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必要时,可设立创新“特区”,努力打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培育动能的创新生态环境。
其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全方位融入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战略部署。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国防军工、能源资源、基础产业、民生产品等领域,是“六保”的骨干力量,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突出主责主业、提高效率、激活活力、化解风险、保障供应,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强支撑。同时,考虑到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普遍规模大、实力强、业务宽、产业链长、地域分布广,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需求市场,通过打破行业垄断和壁垒、向社会开放市场,全面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发挥产业龙头牵引作用,协同上下游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此外,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国有企业是国内能源资源开发生产的主力军,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大户。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紧密结合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生产方式、运行模式、技术手段等方面切入,用“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企业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大资源循环利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做贡献。
最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央已经明确,要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建设,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其中,实施“分类核算、分类考核”改革正是推进国有企业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切口”,并且对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意义。建立和完善国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有企业与国际成熟市场、国际规则惯例的有效接轨,打造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加快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的基本出发点,来系统思考、协同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能否真正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关键还在于能否有效落实。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付诸实践探索和艰辛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网《深化国企改革可从五方面发力》
中国经济网《新时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向何处发力》
环球网《智库观点|吕建中:从“切口”入手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主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