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是企业角力的软要素(摘于《羊城晚报》)

引言

21世纪什么最稀缺?快乐!为什么我们要快乐工作很难?因为职场更像战场;为什么老板与员工容易变成冤家对头?因为、我不敢相信别人,或者我很难感到真正地被信任。129期财富沙龙在中山大学小礼堂举行,一场关于信任与绩效的大讨论,在来自珠三角的200多名企业高层管理者之间热列展开。

言及信任,这些企业界精英们竟有不少同样的难言之隐。因为善良轻信,有人内伤累累;因为强调信任,放松制度约束,有的企业掉进黑洞。希望建立信任文化却又担心商场陷阱,有的企业家进退两难。当中国企业终于认识到诚信是可以影响GDP指数的新经济指标时,企业家们终于承认:“信任”将成为企业角力不容忽视的软要素。

在这场把信任变成绩效的赛跑中,百年品牌“李锦记”属下的南方李锦记健康产品集团跟在前面。这家企业曾连夺“亚洲最佳雇主”、“中国最佳雇主”、“卓越雇主——中国最适宜工作的公司”等称号,总经理卢伟文透露:他们的秘诀就是重视员工的“爽指数”,从而达到“自动波领导”境界。员工要爽,老板首先要思利及人。

广东经济出版社的姚丹林副社长提出了“大雁文化”的概念。他所在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大雁的力量》一书,专门就信任文化对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高信任的组织像飞行的群雁,即使阵形变化方向和速度,队员都能默契地自动调整。员工高效执行,自动自发,企业充满活力。不过,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羊群放牧阶段,如果没有牧羊人,随时可停下来。

要让员工从牧场上的“羊群”变成高飞的“大雁”,在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来自北京的组织变革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承耀认为:中国5000多年间盛行“喳文化”,对上唯唯诺诺,对下仗势欺人,共赢是文化的根本性变革。中国权威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大咨询首席顾问吴教授则建议:人与入之间的信任只有超越了血肉相亲或哥们义气的阶段,企业才能在共同愿景的驱使下创造可持续的信任绩效。专家们还提醒:信任绝不是放任,应是有原则的有效授权。

精彩语录

吴教授—中大咨询首席顾问

“客户感谢你是给你利润,支持你是给你销售额。我坚信中国最高层的信任首先是企业,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一定要建立符合科学的、真善美的信任,一切创造都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精彩回答

1、“自动波”如何让员工爽起来?

吴教授:“自动波”也需要制度前提,这两个东西都可以有效,但是要掌握时机,初期一定要按有形的规则即制度,把员工贡献测量出来,给予相应的报酬,合理的工资、奖金,承认员工的产出。员工才能信任企业,以信任为基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再来讲使命、远景、经营理念,企业才可以把员工的行动调动起来。

2、家族企业为何易出现信任危机?

吴教授: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从来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只存在着血统的信任,排外现象就是中国社会信任缺乏的体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信任,邓小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才开始出现市场经济的信任。是一切创造都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信任,就是真善美的信任,可惜中国社会的垄断和不信任的现象仍然很严重,这就需要政府加强法律的制定,保护私有产权。同时企业家也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3、信任的底线在哪里?

吴教授:企业文化有时候会变成一个企业的累赘,保留它还是不保留呢?就要看消费者是否支持你、感谢你。消费者不喜欢你的产品、服务;那就要进行组织变革、业务变革,这个变革最后要向消费者看齐。

嘉宾PK台——你相信他就胜任?

吴教授:信任三重天

信任是一种状态,其实有不同的境界,相应带来的结果也不一样。

第一重:原始信任:最原始的信任是家庭、血脉之间的信任。而血脉的延伸就是朋友、战友、同事、同乡之间的信任。在家族企业内部、家庭内部,信任可以降低代理成本,可以带来效益,但这种叫低级信任。因为这不是很持久的,所谓的基因文化,是很脆弱的,一到关键时刻,儿子会杀掉老子,朋友会背后插刀。

第二重:虚假承诺:皇帝给官员,老板给员工,上级给下级一些欺骗性的愿景和承诺,案例不少,如果真相大白,信任就没了。管理学、经济学证明,企业内部的内讧、市场上互相欺诈变成了大量的交易成本。这就是没信任所带来的损害。

第三重:信念与追求。第三种信任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追求。企业追求未来可持续的基业常青。企业家为了赚钱,员工想赚工资,大家一定要把这个产品搞好,来满足社会的需求,谁满足得好,谁的信任就解决得好,谁的产品质量就高。

中大咨询:信任是企业角力的软要素(摘于《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