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一号文”)首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2025年4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下称“农业强国规划”)再次强调“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2025年农业发展领域的热门词汇。
在此背景下,中大咨询从“新”出发,结合一号文与农业强国战略重点内容,解码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 的前世今生
2025年2月中央一号文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并非横空出世,将“农业”和“新质生产力”结合,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一脉相承;而相较于一号文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5年4月提出的农业强国规划直接提出“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将其定义为农业强国的核心支柱,并进一步将一号文当中的农业科技、种业创新、装备升级、数农结合等方面内容细化为具体实施路径。

图 1 农业强国规划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更加明确
“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标志着农业领域从“数量保障”向“质量提升”、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变。其政策路径的具象化,为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实施框架。
二、2025热点词汇“农业新质生产力”,到底“新”在哪里?

图 2 农业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农业新质生产力”被定义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融合数字技术、绿色理念与产业变革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具体而言,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的“新”则包括“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资料”和“新型农业劳动对象”的变迁升级和优化组合,三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新型农业劳动者:素质跃升的新农人

图 3主要“新农人”分类
新型劳动者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力量,从“农大丁同学”到“村支书花式带货”,由高素质农民引领的新浪潮正席卷土地,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庄稼汉”,而是凭借硬核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的经营方式,华丽变身为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图 4 2019-2023年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及增速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科技型新农人:田地间的“极客”,大多为农业院校专业的毕业生或跨界型科技人才,玩转无人机、大数据、AI种田,让“科学种地”不再是口号。2019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由63806人逐步增加至73257人,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投身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

图 5部分头部电商型新农人案例
数据来源:2024年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报告,公开资料整理
电商型新农人:屏幕前的“带货王”,一部分是在城市打拼具备一定电商运营经验返乡青年,一部分是MCN机构孵化的乡村主播,近年来各地村支书也加入直播带货大军,他们深谙流量密码,一根网线、一部手机,把家乡好物卖向全国,传递乡土故事,打造家乡的金字招牌。
社会化服务型新农人:农业的“后勤保障专家”,一般为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农业经理人或是农技服务公司的创始人,为农户提供“共享农机”、专业托管,“一站式”种养解决方案。农机等农具的社会化服务不仅解决了广大小农户解决了耕种难的问题,同时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应用和推广。
新型农业劳动资料:更新迭代的新农具
“数”“智”型劳动资料是体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现代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驱动下的新农技驱动农业生产、运输、销售形成高效智能的新农具,新农具主要可分为以农机设备为代表的硬件设施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软件平台。

图 6以种植业为例梳理各生产环节新农技与新农具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分析
智能化农机设备:新型农机设备通过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5G通信、高精度传感、自动驾驶技术等前沿技术,实现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农业生产运输流程,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资源消耗,助力智慧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图 7 2024年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
数据来源:2024年丰收节抖音电商助农数据报告
互联网电商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直播成为农民的新农活、数字成为农民的新农资,互联网电商平台一方面缩短了农产品的流通链条,使得农产品不再局限于地理位置和传统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农业科技信息和农业生产技术的便捷获取渠道。
新型农业劳动对象:边界拓展的新业态
传统产业的转型、新兴产业链的建构,以及数据作为新兴生产要素的崛起,共同塑造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范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新型劳动对象不断向特色文化、农业数据等新兴领域拓展。通过对2025年以来中央关于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政策信息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未来农业新业态的政策导向是发展“以区域农产品为核心,特色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的农业产业融合新业态”。

图 8 2025年以来中央关于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政策信息梳理
近年来,一二三产业融合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定位模糊、地方特色不突出导致农文旅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极易陷入“小而美不出圈”、“大而泛没特色”以及“又小又泛无前景”的发展困境。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和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搭建的核心在于将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转化为具有市场辨识度和持续竞争力的商品,一方面有助于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的规模化效应,推动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延伸;另一方面,则能显著提升地方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向“增值导向”跃升。
结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兴起,标志着我国农业正经历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引领、质效并重的历史性跨越。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培育更多有理想有知识的“新农人”,开发高水平高应用的“新农具”,创造更丰富更多元的“新业态”,为农业强国和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农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