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扩大国内外开放为引领,“双循环”下地方企业转型路径

       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进一步阐释了“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主要内容。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内容。地方企业作为地方经济的中坚力量,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育新机、开新局?


       什么是“双循环”?


       “双循环”是近期一个非常重要的热词。主要是指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则强调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绝非“自我封闭”。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地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形势下,地方企业如何立足“大循环”打通“双循环”?


       中大咨询认为,要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格局,地方企业需要在多方面调整重心,进行转型升级,实现精益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省内产业搭建产业链条,企业内打通管理生态”,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一方面,地方企业要打通管理生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精益管理,利用最小的资源创造最大的价值,达到效益最大化,从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让企业内部循环,实现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流通。特别是对于地方制造型企业而言,精益管理可以实现:库存大幅降低,生产周期减短,质量稳定提高,各种资源(能源、空间、材料、人力)等的使用效率提高,各种浪费减少、生产成本下降,企业利润增加。

       另一方面,省内循环需要注意培育产业群建立,地方企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改善滞后的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加强地方企业配套协作水平,实现企业间的联合协作,形成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争取在全国关键产业链中占据核心位置。在此过程中,地方企业的眼光需要放得更宽些,除了传统优势产业外,在新基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布局谋划。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面对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地方企业应该将‘开放’的优势做得更足。地方企业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就例如山东省可以推进建设地方企业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进而构建东北亚国际物流大通道,通过日韩来联通欧美等国际市场,用区域高质量的“小循环”“中循环”,带动更广区域的“大循环”。

       “双循环”时代下,地方企业只有顺势而为,加快转型升级,融入国家“双循环”发展格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乘风破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新京报《中央提“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破题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网《“以我为主”,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