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资国企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十三五”末,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和所有者权益分别为218.3万亿元和71.9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82.1%、80.3%。2020年,国资系统80家监管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

       然而,国有企业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毛病依然存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列了一组数据——目前国有企业净资产约70万亿元左右,总体年回报率不足5%,有的企业回报率甚至赶不上银行信贷年利率。全国政协常委、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分析,一些国企“大而不强”、效益差竞争力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软实力”上弱。第一,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较弱;第二,产品质量和品牌较弱;第三,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特别是盈利能力较弱。国有企业必须坚定扛起新的历史使命,切实担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大责任。

       其一,要花大力气提高创新能力。企业创新模式很多,要把科技创新真正放在第一位。比如,中化集团提出“科学至上”,没有新技术不投资,没有新产品不投资,完全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企业研发投入可以两倍计入成本,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得到更大优惠。国有企业要用好用足这一政策,把钱花在科技创新上。

       其二,重视产品质量的同时要擦亮品牌。目前,国有企业在高铁、核电、电力设备、土木工程建设等领域不仅技术领先,而且施工质量好效率高。不过,不少国有企业技术和质量上的领先优势目前还没有转化为品牌溢价,即使有好技术好产品也难卖出好价格。这需要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持续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扩大中国品牌影响,提升品牌溢价。

       其三,进一步对标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提升管理水平。装备制造企业应加大智能化改造,同时推动产品智能化,形成高水平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打通各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提高企业决策、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要切实担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大责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任务,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使命。中大咨询认为国有企业不仅要重视保值增值,还要关注企业社会效益、社会责任以及竞争力的提升。竞争性行业中的国企应该围绕主业来发展,成为国家产业和科技的支撑企业。不抓第一生产力,光有资本实力也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为此,在考核国企业绩时要严格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党建、科技、品牌、绿色发展等指标,如此才能真正引导国企向“身强体壮”迈进。

 

参考文献:

经济日报《国企改革目标是“强身健体”》

人民网《“十三五”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218万亿元》

中国证券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