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

关于本研究:

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的协助下,收集人才政策文件229份,分解重构人才政策条款2900多条,对各地人才政策进行量化分析。

在对政策文本进行解构和量化分析的同时,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为本研究设计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调研提纲,走访了大湾区近20个政府人才工作部门,针对当前大湾区人才工作进行访谈。同时,本研究还访谈了产、学、研各领域多位高层次人才。

致谢:

感谢参与本次“人才政策研究报告”调研的政府人才工作部门;

感谢为本次“人才政策研究报告”提供帮助的业界与学界的伙伴们;

感谢二十五年来支持中大咨询的客户们;

感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的成员们;

感谢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中专业的研究人员们;

特别感谢大力支持本研究的广州市海珠区委组织部、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


目录

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已深深卷入“人才大战”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新政各显神通

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痛点洞察

痛点一:人才住房政策乏力,人才住房需求难以满足

痛点二:优质学位不足,子女入学政策无法全面兑现

痛点三:人才基金运作成效差距明显

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亮点探究

亮点一: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千帆竞发

亮点二:因地制宜设立人才基金,开辟人才发展资源

亮点三:人才落户政策已从降低落户门槛转变为提高服务效率

亮点四:子女入学政策于困境中寻出路

亮点五:人才医疗保障政策不断优化升级

亮点六:采取多种措施落实人才公寓政策

五、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地区人才政策特色

(一)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高地品牌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二)广州海珠区——建设国际人才岛,打造创新新引擎

(三)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加速城市转型,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两手抓

(四)中山市——以用为本,破除僵化人才旧机制

(五)江门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以房引才力度大

六、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发展趋势

趋势一:人才政策的国际性和战略性倾向更加明显

趋势二:以地区需求为导向,人才政策呈现个性化特点

趋势三: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全链条化和普惠化

趋势四:激励方式多元化,激励力度合理化

趋势五:人才政策实施端口趋于统一,不断向线上转移

趋势六: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人才工作效率增强

趋势七:人才政策闭环管理意识强化,人才工作质量提升

趋势八:人才工作区域内合作不断加强,人才竞争趋于有序


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已深深卷入“人才大战”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争夺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国内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才大战”。2016年4月,深圳出台降低人才落户门槛政策,打响了新一轮“人才大战”的发令枪。2017年初,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应届毕业生成为争夺焦点,“人才大战”进入第一阶段。2017年4月开始,随着南京、成都出台人才安居政策,住房保障成为“人才大战”第二阶段的竞争焦点。2017年底,郑州、广州、北京等地出台综合性人才政策,“人才大战”进入战略性人才政策竞争新阶段。

图1“人才大战”演变示意图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相继出台人才政策。从市级政策来看,广州和深圳是全国的先行者。早在2011年,深圳推出了针对海外人才的“孔雀计划”;广州则在2016年对其2010年的人才政策进行了更新,主要依托产业发展聚集产业领军人才;珠海、佛山、东莞等地也不断加大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以期在“人才大战”中处于有利地位。

表1 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市级人才政策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内地“人才大战”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香港和澳门也积极行动,以独特方式加入这场“人才大战”。2018年1月,澳门特区政府正式发布了《澳门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五年行动方案》,从多角度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澳门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一个中心指“世界休闲旅游中心”,一个平台指“区域商贸服务平台”)奠定基础。2018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香港特区输入海内外科技人才提供便利。

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新政各显神通

在“人才大战”演进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不断推出各类人才新政。从数量上来看,部分地区人才政策出台数量较多,但人才政策出台数量与其竞争力并不完全成正比。

围绕 “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通过多种措施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用等环节进行人才激励。人才引进环节中,安家补贴是大湾区各市、区采用的主要激励措施,旨在解决人才及创办企业的落脚问题,是人才引进环节中关键一步。人才培养环节中,大湾区各市、区主要采用经费支持、人才评选奖和研修津贴三种激励措施。人才留用环节中,激励措施多样,涉及人才各类需求。

图2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引进环节各激励措施使用频率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数据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图3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环节各激励措施使用频率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数据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图4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留用环节各激励措施使用频率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数据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整体来看,深圳人才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竞争力强劲。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扶持模式;二是采用了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形式;三是在财力充足的条件下,提供人才高额激励。

具体到激励方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留用三个环节的人才政策侧重点各有不同,均有独特之处 。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推行与实施,各地在人才激励方式和激励力度上的差距逐渐缩小。相对而言,广州由于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本地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留用较为重视;而深圳作为一个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城,创新创业活力强,对人才引进的投入更大。

三、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痛点洞察

痛点一:人才住房政策乏力,人才住房需求难以满足

人才公寓是人才住房保障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实物配置的主要手段,人才公寓通常与购房补助和租房补贴等货币激励政策配套执行。供需矛盾是人才公寓政策执行的最大阻碍,供不应求导致人才公寓政策难以落实。人地矛盾是城镇化进程中各城市的通病,在人口密集的大湾区这一问题尤其突出。2016年大湾区各市、区人口密度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各地住房市场的压力。

图5 全国及广东省2016年各市市区人口密度(单位:人/平方公里)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僧多粥少的住房市场大环境下,人才公寓的供需矛盾可见一斑。从人才公寓潜在需求增量来看,随着人才数量不断增加,人才住房需求也不断攀升。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仅2016年,广东省新增享受国家津贴人员172人,新增高级职称人员2万多人,新招收博士后1596人,新增博士毕业生2947人,新增本科毕业生高达23万人。从供给上看,多数市、区现有人才公寓数量远不能满足已引进人才的居住需求。虽然人才公寓实际需求量难以统计,但仅从佛山来看,人才公寓远远供不应求。2018年4月初,佛山建鑫·乐家越秀岭南隽庭推出的228套精装公寓开抢即秒空。

痛点二:优质学位不足,子女入学政策无法全面兑现

作为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表1 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市级人才政策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最大的地区,截止2017年5月底,广东省流动人口达4094万人,随之而来的便是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其中,优质学位不足是人才子女入学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以广州为例,根据广州市教育局2017年发布的数据,从学校数量上看,广州有公办标准化学校798所,初中公办标准化学校201所,但在读学生数均只占地区学生数的65%左右,公办优质学位明显不足。从班级规模上看,2017年广州市城区中有近千个班级的规模超过教育部规定的45人,其中33个班级规模超过50人,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表2 广州市城区小学班级规模情况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和广州市教育局规划建设处《2017年广州市教育统计手册》,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痛点三:人才基金运作成效差距明显

受多重因素影响,大湾区各地人才基金投资效果差异较大。一方面,人才基金运作效果受地方经济、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从地方综合能力来看,深圳创新创业活力强,金融人才储备充沛,对外投资机会众多;而佛山创新创业活力较低,可投资项目较少,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相对缺乏。因此,深圳人才基金投资效果要优于佛山。

另一方面,从人才政策内容来看,各地人才基金限制较多,其适用性仍需实践证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在人才基金投资规范上,大湾区人才基金在投资领域、投资对象甚至投资规模方面均有明确要求及限制,且不尽相同。投资领域方面,顺德天使基金重点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黄埔人才基金对投资领域没有明确限制。投资对象方面,顺德天使基金主要关注于成立3年以内的非上市公司,对创新创业项目关注较少。投资规模方面,顺德天使基金明确限制了单笔投资额的上限。

二是在基金的设立及管理上,人才基金多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的模式设立。基金构成方面,人才基金的资金构成多以社会资本为主,政府资本为辅。基金管理模式方面,多数地区更倾向于鼓励市场化方式运作人才基金。奖励方式方面,主要原则大多是 “先回本后分利”,将收益的20%作为对基金管理人的奖励。

综上所述,受地方资源禀赋制约,各地制定人才基金政策及规范时不应照搬标杆文件,而应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注重政策的适用性,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因地制宜设立人才基金。

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亮点探究

亮点一: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千帆竞发

为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区争相出台政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优先发展,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整体来看,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主要以创新创业人才(或项目)、人才载体为激励对象,通过多种激励方式吸引外地人才,培养与留住本地人才,提升当地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

图6 双创人才政策激励对象及激励方式示意图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截至目前,大湾区各地出台了“珠江人才计划”和“孔雀计划”等多种人才政策,加快高端人才引进步伐,加速人才载体发展,力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从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激励对象上看,创新创业人才与创新创业团队覆盖面广,涉及人才类型多样。深圳和珠海等地既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激励,也鼓励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以《深龙创新创业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深龙人才通〔2016〕4号)为例,龙岗区创新创业人才既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也包括拥有博士学位、海归等相对大众的创新创业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地方人才政策多数以提升当地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

表3 深圳市龙岗区创新创业人才分类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深龙创新创业英才计划实施办法》(深龙人才通〔2016〕4号),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在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激励方面,各地通常根据创新创业项目特征分别采取资金资助、场地费用、股权投资等支持。部分地区专门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各类需求提供全方位扶持措施,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海珠区针对创新创业人才日常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各类需求提供了八项扶持措施,包括人才经费资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交流研修、交通优惠、人才落户和人才评选奖。整体来看,海珠区出台的人才政策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留用三个环节,全方位覆盖了创新创业人才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发展需求。

表4 广州市海珠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内容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关于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海委发〔2017〕5号),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为便利人才创新创业,各地区在人才政策中对人才载体进行了激励,充分发挥人才孵化平台对创新创业的推动效应。大湾区各地在人才政策中均对人才载体进行了资金扶持,例如《南山区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发展办法(试行)》(深南府办规〔2016〕2号)等。

从人才载体的评定标准来看,人才载体的孵化能力和服务能力是各地考核重点。以深圳市宝安区和广州市黄埔区为例,两区均对人才载体的最低可自主支配面积、服务团队、入驻单位数量和考核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与说明,要求人才载体能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场地、会议室、基础设备等公共设施,同时也要求其提供投融资对接、讲座、商事业务代理等服务。

从创新创业人才政策的激励效果来看,深圳市在创新创业活力方面遥遥领先,但在平台支持方面,广州市略胜一筹。《2018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活力排行榜》的数据显示,深圳市创业热度和创新活力得分均高于广州市;但从平台支持方面来看,2017年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广州市占14家,省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州市占2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亮点二:因地制宜设立人才基金,开辟人才发展资源

人才基金通过综合利用政府财政、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带动地方经济活力。大湾区多地设立人才基金,并通过独立的人才基金管理办法规范人才基金。例如,深圳在《关于实施“鹏城英才计划”的意见》(深发〔2018〕10号)提出要将深圳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总规模由80亿元扩大至100亿元。广州黄埔区则在《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黄埔人才”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穗开组通〔2017〕51号)即“美玉十条”中,对黄埔人才基金进行了详细说明及规范。

从投资成果来看,大湾区内各地区人才基金投资成果差异较大,深圳优势明显。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大湾区内人才基金共投资34家企业,并以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科技公司为主。深圳市在人才基金数量、规模和投资成果上均遥遥领先于大湾区其他地区。 

表5  粤港澳大湾区现有已投资人才基金情况不完全统计表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调研及整理分析

亮点三:人才落户政策已从降低落户门槛转变为提高服务效率

大湾区人才落户政策的重点在于增强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效率,政策竞争焦点已从降低落户门槛转变为提高服务效率上。落户大战是人才大战的开局之战,放宽落户条件政策打响了各地争夺人才的第一枪。但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地,大湾区各地的落户政策开放程度高,通过降低门槛吸引人才已不再是落户战的焦点,服务质量和效率成为新热点。传统的落户程序一般要经历申报—材料提交—材料初审—材料复审—公示等多个阶段,申请材料众多、流程繁杂、审核时间长。这一繁琐流程是大湾区人才落户政策最大痛点。

表6 广州市2018年新版人才落户申办指南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通过优化落户服务,提高人才落户审批效率,可有效减少人才奔波和等待时间,提升人才落户意愿。深圳发布的《深圳市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引进和落户“秒批”(无人干预自动审批)工作方案》改革了高校应届毕业生接收申报模式,即增加个人申报方式,取消现场报到环节,实现系统“秒批”。落户申报全过程仅需跑动一次,审批时长仅3-5分钟。相比其他地区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审批时长,办理流程更加高效与便利。广州亦对其人才入户申报程序进行了简化,决定对引进在职人才的申办材料进行精简和优化,取消了12项申报材料,并于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表7 部分地区入户手续及时长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地区作为大湾区的组成部分,加强其与内地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大湾区多地已发布了针对港澳人才的政策文件,其中珠海横琴新区实施“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打造与港澳类似的个税环境。2018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进一步指出港澳台同胞可申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并可享受与内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和便利。这将便利港澳台同胞在大陆的工作和生活,切实推动大湾区内各地人才交流与合作。

亮点四:子女入学政策于困境中寻出路

在人才关心的基本问题中,子女入学至关重要。为保障引进人才子女能享受到满意的入学服务,大湾区各地屡出奇招,具体如下:

一是部分地区给予人才子女在全区范围内跨学区选择优质学位的权利。佛山市顺德区在《顺德区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落户该区的高学历高技术人才、优秀企业(科研机构)紧缺适用人才可在一定范围内跨学区为子女申请公办学校入读资格;突出贡献人才的子女可在全区范围内申请入读基础教育阶段各类学校。深圳市宝安区在《宝安区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实施方案》中规定深圳市认定的杰出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海外A类人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可在全区范围内择校;地方级领军人才和海外B类人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在全区范围内择校。

二是允许自行选择民办学校,政府予以补贴。广州市海珠区对自行选择子女所入读的本市合法开办的民办学校的人才,给予每人2万元(按子女人数)的一次性入学费用补贴。东莞市和佛山市均规定符合要求的人才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幼儿园和学校可享受不低于3万元/年的津贴。

三是建设国际学校,增加服务海外人才子女的优质学位。《广州市黄埔区 广州开发区聚集“黄埔人才”实施办法》提出要加大国际学校建设力度,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海归子女学校,在普通中小学,尤其是外国语学校、民办学校试点开设专门招收外籍人才子女的国际班。

亮点五:人才医疗保障政策不断优化升级

为满足人才的健康保障需求,大湾区各地通过多种方式完善并提高高端人才的医疗保障待遇。

医疗保障方式方面,在提供免费体检服务的基础上,大湾区部分地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商业医疗保险补贴或医疗费用报销等支持,以提升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区和南沙新区均在体检服务的基础上,给予高层次人才不同金额的商业医疗保险补贴。深圳甚至鼓励医疗机构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网络系统以服务外籍人才。广州市天河区、深圳市龙岗区则提出人才在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后,属于个人负担的基本医疗费用可报销50%和80%。

医疗服务方面,大湾区开始在人才医疗服务多样性与便捷性上发力。目前,大湾区各地针对高端人才先后提出了导医、外籍人才直付网络、“南山看病易”智慧医疗等服务形式,人才医疗服务方式多种多样,并趋于高端化和综合化。

医疗保障覆盖面方面,部分地区将对高层次人才的高质量医疗保障服务扩展至直系家属。东莞市、珠海市均为高层次人才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了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广州市黄埔区向人才提供的医疗津贴不仅可用于补贴人才本人商业性医疗保险费用,而且可用于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购买商业性医疗保险;高端人才卡持卡人及其直系亲属则可在广州市南沙新区享受优先就医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湾区各地对人才医疗保障服务多种多样,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能否调动相关医疗资源为人才服务是重大挑战。

亮点六:采取多种措施落实人才公寓政策

在人才公寓方面,深圳市直面人才公寓房源紧张的现实,多措并举缓解人才住房供需矛盾。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住房保障管理架构,通过将责任分解到部门的方式,确保人才公寓政策的有效落实。深圳市将安居工程任务细化,按统筹兼顾、属地管理原则,明确市、区两级分工。

二是实行多主体供给,加快人才公寓房源筹措。深圳通过构建多主体供给的住房供应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作用,助力人才公寓房源筹措。 

表8 深圳市房源供给主体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深府规〔2018〕13号),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三是多渠道保障,通过盘活存量房、开发新房源等举措,保障人才公寓的供给。在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总体设计中,深圳建立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为各房源供给方的人才公寓建设与筹集打通了落实渠道。

表9 深圳市人才公寓房源保障措施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深府规〔2018〕13号),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五、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地区人才政策特色

(一)深圳南山区——科技创新高地品牌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圳南山区作为深圳的人才大区、经济强区和创新高地,创新创业活跃,借助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南山国际人才吸引力强。南山“领航人才”计划对创新创业人才和海外人才十分重视,从人才政策对留学人员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来看,南山区在深圳市资助的基础上给予配套资助,特别优秀项目在南山区将能获得市、区级共计600万元的扶持;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项目”,南山将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扶持方式和力有利于聚集国际人才,促进南山创新创业的发展。

表10 海外留学人员可享受深圳及南山人才政策支持汇总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此外,南山创新海外人才服务机制,通过协助深圳市设立海外人才服务专窗,以优质服务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扎根南山。为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南山区于2018年年初在德国法兰克福、达姆、卡尔斯鲁厄、斯图加特等城市举行多场招聘及推介会。

(二)广州海珠区——建设国际人才岛,打造创新新引擎

“一区一谷一湾”的海珠创新岛格局加大了海珠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在经济建设上,海珠区重点打造“一区一谷一湾”创新岛格局,即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大国际创新谷和后航道滨水区创新湾,以此作为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海珠区社会经济发展。这对海珠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海珠区针对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套“人才+产业”政策组合拳模式,人才政策产业导向明确。从现行人才政策来看,海珠区分别针对金融人才、电子商务核心人才、中小企业核心人才团队、会展核心人才、重点企业关键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制定了“人才+产业”的组合政策,不断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以风投产业为例,《广州市海珠区促进风险投资集聚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风投机构给予落户和经营奖励,并规定将风投机构获得奖励的50%以上直接发到骨干团队个人账户上。目的在于通过优厚政策汇聚更多风投企业,带动更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在海珠集聚。海珠区目前正在开展政策修订工作,计划将产业和人才政策进行有机整合。海珠新政策将继续深化对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并优先扶持海珠区急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焦发力。

海珠区人才认定和扶持力度的市场导向明确,企业贡献是主要评价依据。从现行政策来看,海珠区主要根据企业或企业人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情况,给予其相应金额的扶持。海珠区新政策在产业人才认定方面将更加注重市场导向,把人才创新创业情况和贡献作为主要评价因素,并给予企业以人才的第一推荐权,人才奖励不设上限。

表11 海珠区现行人才认定和扶持方式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此外,通过综合运用“减法”、“乘法”和“加法”,海珠区不断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突出企业在营商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服务产业人才需求。一是提供企业经营发展“全流程”服务,创新推出“重点企业CSO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该机制在全省得到推广,成效明显。二是增强效率意识。海珠区是广州市唯一入选国务院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政务效率高。三是强化政企交流,甚至提供上门服务,打造产业人才服务品牌。四是市区街联动实现无缝对接,及时协调解决产业人才问题。

在聚集产业人才的基础上,海珠区致力打造立足海珠、服务湾区、面向全球、宜居宜创的国际人才高地,全力建设“海珠国际人才岛”。为此,海珠区政府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人才政策为抓手,致力优化现有人才工作体系,着力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基础环境,为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打造智力经济新引擎。

(三)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加速城市转型,技能型人才和创新人才两手抓

东莞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背景之下,面临着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技能人才供给的现实需求。而松山湖高新区以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升级引领区”为目标,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在高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方面实现两手抓。针对科技创新产业和高层次人才,松山湖制定并推出了“1+3+1”的重磅政策方案。

图7 东莞松山湖“1+3+1”政策体系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松山湖不仅重视高层次人才,还重视实用型人才。从“世界工厂”到“国际先进制造业之都”的转变离不开各层次人才的贡献,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从市级政策来看,东莞市于2018年8月推出《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东府〔2018〕104号),提出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力大军。松山湖则要求每年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企事业单位员工等群体开展各类人才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并根据培训数量、质量及要求对合作单位进行补贴和奖励。

(四)中山市——以用为本,破除僵化人才旧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中山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因此中山亦全力布局人才强市新战略。中山在人才吸引力上弱于广州和深圳,错位发展是其最优选择,以用为本,拓宽人才政策的覆盖范围是中山的特色。

打破唯文凭、唯职称的刻板成见,中山在人才认定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中山综合考虑报酬、纳税、职位等其他情况,拓展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企业人才认定与评定相结合的方式,中山把人才的科研创新能力、业绩贡献情况和行业社会评价纳入评价指标,突显市场导向作用。把部分人才评价权给予企业主,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企业人才评价机制,使得人才认定机制更客观、科学。 

表12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总表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山市企业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管理暂行办法》(中人社发〔2015〕80号),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五)江门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优势,以房引才力度大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珠江东西两岸长期“东强西弱”,江门、珠海等珠江西岸城市人口集聚不足。江门充分发挥本地优势,通过赠房或优惠购房吸引人才聚集江门。相对于广州、深圳,江门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人才住房需求,增强地方人才吸引力。江门2018年11月12日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提出分别给予顶尖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150平方米、120平方米的住房,并在人才工作满5年后赠与个人;同时分别给予本科、硕士9折和8.5折的购房价格优惠,人才安居激励力度强。

表13江门市人才安居新措施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关于进一步集聚新时代人才建设人才强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六、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发展趋势

趋势一:人才政策的国际性和战略性倾向更加明显

大湾区各市、区的人才政策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性和战略性特征。以深圳市为例,为了实现“让深圳不仅是中国的深圳,更是世界的深圳”的国际化都市定位,深圳制定了专门针对海外人才的“孔雀计划”,并给予海外人才一系列特殊优待。值得借鉴的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对外籍人才创业扶持政策进行了创新,提出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籍人才创办科技企业可享“国民待遇”。大湾区的建设目标是走在世界大湾区的前列,未来大湾区内的人才政策势必更具战略眼光,走向国际化。

趋势二:以地区需求为导向,人才政策呈现个性化特点

政策更考虑地区发展需要,致力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人才引进不能盲目而为,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情况。目前,大湾区部分市、区已出台了针对特定领域的人才政策,例如《东莞市名师、名医、名家特殊津贴管理试行办法》、《珠海市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管理办法》、《南山区卫生系统高端和紧缺人才认定及奖励办法(试行)》等。按需引才,细分领域的人才政策将成为人才政策发展的一大方向。

趋势三: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服务全链条化和普惠化

地区政策更加以人为本,以人才需求为依据,借助政策工具,努力提供最优质的人才服务,实现服务体系全链条化、服务对象普惠化。从政策内容上看,目前各地区政策既致力于保障人才的基础需求,又努力满足人才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和成就需要。人才服务的全面性大大提升,人才发展基础环境持续优化。从激励对象覆盖面上看,各地政策不仅面向高层次人才,还考虑到了技能型人才、高校应届毕业生等基础人才,形成了合理的人才梯度,惠及人才更加多样。 

趋势四:激励方式多元化,激励力度合理化

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上,各地更注重因地制宜,激励方式更多样,力度趋于合理。财力雄厚的市、区更注重考虑本地人才吸引力及本地人才规划具体目标,合理投入人才经费;财力较弱的市、区则充分考虑本地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本地资源禀赋。以住房保障政策为例,财力雄厚但房源紧张的市、区选择了以安家补贴为主要方式,房源充裕但财力有限的市、区选择了以人才公寓为主,激励方式更加多元化。

趋势五:人才政策实施端口趋于统一,不断向线上转移

人才政策对外发布端口趋于统一,人才引进工作愈发注重整体性。人才工作统一化是人才服务的发展趋势。通过设立人才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统一发布人才政策,统一受理相关申请,能够方便人才办事。被业界广泛推崇的上海国际人才网提供的人才工作网络化实践,有望成为大湾区各地的普遍做法。此外,深圳推出人才落户“秒批”政策,也极大提高了办理效率。通过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网络水平,大湾区各地人才政策的实施效率未来将得到更大提升。

图8 上海国际人才网创新资源地图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上海国际人才网,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趋势六: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人才工作效率增强

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在数字信息时代是必然的趋势,提高人才工作整体的运行效率,为政策制定、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是人才工作的发展方向。东莞市率先建成的人才信息大数据库,以及佛山南海区正在推进的“数字政府”工程,通过构建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能够打通个人、企业、政府之间以及各层级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高效的、全面的人才工作大数据平台,有助于提升人才工作的效率与政策合理性。

趋势七:人才政策闭环管理意识强化,人才工作质量提升

在人才政策制定、实施与优化过程中,“政策制定前有调研—政策制定中有目标—政策发布前有论证—政策实施中有跟踪—政策实施后有评价”的循环能够使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合理,促使人才工作不断完善。深圳、广州、佛山等各地区均开始在人才政策制定前、实施过程中与实施后对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工作等进行评估论证,以保证人才政策不断适应外部动态环境,增强人才政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图9 人才政策闭环管理

中大咨询: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简版)

资料来源: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整理分析

趋势八:人才工作区域内合作不断加强,人才竞争趋于有序

良性的人才竞争有利于推动各地人才工作交流合作。随着人才工作的不断推进,多数地区逐渐发现“人才大战”的关键不在于政策与优惠措施,而在于地区发展势能。区域内各地的人才合作将有利于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两区”将合作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未来将每年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探索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与人才工作创新的路径,提升大湾区的整体人才吸引力,促进大湾区整体向前发展。



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发展联盟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