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三中全会历来是改革风向标,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社会各界对本次三中全会将引发的改革充满期待。中大咨询将通过重要会议的对比分析,为您提供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政策洞察,并深入探讨重点领域的政策导向。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会议还明确要求到2029年完成本次会议提出的改革任务,因此未来五年着眼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将加速推进。
根据公报信息,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宏观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对外开放、民主、法治、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建设、党的领导等14个方面部署改革任务。
图1 二十届三中全会框架与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
通过同十八届三中全会框架对比,可以看出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改革部署中新增了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和国家安全三个章节的内容,这一改变主要承接是二十大报告的框架,新增的内容反映,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将着力推动经济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型,通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我国也更加关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的建设,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图2 两届三中全会框架对比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中大咨询围绕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科技创新、财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重点领域,通过历史政策脉络梳理政策的演变,并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对这些领域的改革动向进行简要分析。
- 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自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后,针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这一表述便一直延续至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继续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针对国有企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点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报告中提出的“两类公司”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工作举措成为后续国企改革的主线任务;十九大以来,国有企业的发展质量成为关注重点,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均强调“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并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围绕这一发展要求,近年来国资国企持续推进对标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对标一流价值创造行动等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未来国企改革预计将继续以做强做优做大为导向,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要求为指引,围绕国之所需,强化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方面的作用,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增强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能力。国有企业将继续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国有企业正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同时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推动企业生产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为2.18万亿、0.73万亿,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达35.2%、17.1%。
图3 国有企业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要求与实践效果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现代市场体系: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关于市场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市场的地位被进一步提升,此后该说法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围绕市场体系建设提出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预计将大力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重点工作举措包括五大要素市场建设、三大资源市场改革以及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推进重点要素资源市场的改革,促进各种生产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生成打造良好基础。
图4 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内容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突出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新质生产发展的三方面举措:“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后续预计将围绕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发展出台相关产业政策。
图5 新质生产力逻辑关系图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本等资源的支持,同样也需要推进相应领域的改革。在资本方面,结合证监会主席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的演讲,资本市场改革将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导向,通过丰富资本市场的工具、产品,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覆盖面和精准度;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壮大用于科技创新的耐心资本;并从制度机制以及理念上解决包容创新的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图6 资本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资料来源:吴清主席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科技创新体制: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旨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十大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进一步强调创新资源的集聚,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展望未来,我国将进一步统筹创新资源,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集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图7 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机制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央地的财权、事权分配,推进税收制度改革
在历届会议中,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始终是改革的重点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做出总体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给予地方更多自主权,要求“减少并规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支持地方创造性开展工作”。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未明确具体改革领域。
考虑到当前地产发展进入新阶段,地方政府土地相关收入持续下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的背景,预计后续重点工作将围绕优化央地财政权责和拓宽地方财政收入展开。一方面将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通过加强转移支付减轻地方政府承担事权的财政压力。另一方面,将推动税收制度改革,特别是消费税改革,结合近期重要政策导向,预计消费税改革方向是推进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消费税是目前四大税种中唯一收入全部归中央所有的税种,通过“下划”意味着将推动部分比例或部分税目的消费税划给地方政府,为地方政府增加可持续的税收收入。
图8 近期主要政策反映的消费税改革方向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近年来,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要围绕放宽投资准入和推进对外合作两条主线推进,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汇聚全球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投资准入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服务业有序开放,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在放开行业上还有所限制,放开程度不高,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针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提出“扩大开放”,后续逐步放开关键行业的外资限制,近年来我国不仅全面取消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还放宽科技创新、银行保险业外资准入条件,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近期政策来看,我国将进一步放开外资限制,围绕金融、科技创新等领域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范围,通过引入先进的国际资源和经验,作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动力。
图9 近期涉及外资准入的相关政策/会议主要内容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围绕对外合作,我国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近年来,我国持续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预计我国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合作,一方面,我国推动扩大现有国际组织规模,推动上合、金砖和亚投行等国际组织继续扩容,并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争取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将继续积极对标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推进加入DEPA和CPTPP进程,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通过深化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图10 我国主导和积极加入的国际组织的推进情况
来源:公开资料、中大咨询整理
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主题,铆定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长期目标,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对未来五年的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也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