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区域局部战争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扰动下艰难前行,不知不觉五年已过大半,即将收官,迎来新的五年。“十五五”作为实现2035远期目标承上启下的五年,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什么特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大咨询将通过系列文章进行深度分析。
2023年我国经济实现5.2%的增长,符合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预期,而且2024年我国第一季度实现5.3%的超预期增长,反映我国经济已经处于企稳回升阶段,但从个体感受视角,并未能感觉到经济向好的迹象。导致宏观数据与个体感受的割裂原因是什么?反映了我国经济处于怎样的阶段?预示着我国“十五五”宏观经济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揭示相关问题的内在逻辑。
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同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年初政府制定的5%~5.5%的发展目标,而且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较去年同比增长5.3%,超过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的全年目标,反映了我国经济已经回归正轨。
事实上,从整个“十四五”周期看,虽然受到疫情冲击,我国整体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进度。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纲要》设置的20项主要目标指标,其中有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4项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经济发展指标基本符合或超过预期,而相对滞后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绿色生态方面;《纲要》确定的102个重点项目,其中96个项目进展符合预期,6个项目进展基本符合预期。因此,不管从1年的短周期还是3年的中周期,宏观统计数据均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态势符合预期,即使受到疫情冲击,仍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图1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进度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
与此同时,202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同比名义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高于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0.9个百分点,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4个季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了居民收入在社会分配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图2 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然而在经济企稳向好以及个人收入持续增加的环境下,个体却感觉经济环境不佳,就业形势不乐观、生活压力大。这种个体感受与宏观数据割裂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个人感受与宏观形成割裂的重要原因
从长时间尺度看,个人感受与宏观数据割裂主要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经济增速降档、产业加速替代和社会分配结构的调整,这些对社会整体财富获取、不同产业发展前景以及不同群体的财富感受带来巨大影响。
● 经济增速降档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但财富获取难度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978年到2011年的32年里,中国保持了年均9.78%的增长速度。而从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连续换挡,从2009年的“保八”到2019年的“保六”,再到2020年后的“保五”,中国经济增速短时间内从“高速”换挡至“中速”,与人们的历史认知形成鲜明反差。
▲图3 2000年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IMF预测
事实上,无论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是从相关国家的发展经验看,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是必然趋势。
以同是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为例,日本人均GDP小于1万美元时,其GDP平均增速约为7.0%;人均GDP在1万~3万美元时,其GDP平均增长速度约为4.4%(其中人均GDP在1万~2万美元时,平均增速约为4.1%);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时,GDP平均增速为0.9%。韩国方面,人均GDP小于1万美元时,其GDP的平均增速约为9.9%;人均GDP在1万~2万美元时,其GDP的平均增速约为5.8%;人均GDP在2万~3万美元时,其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3.3%。中国方面,在2018年——改革开放的40周年,中国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的大关,在此之前的40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与同阶段韩国的发展速度相当。IMF预测,202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7704美元,从2019年到2029年GDP的平均增速约为4.3%,同样与韩国这一阶段增长速度相符。
▲图4 中、日、韩人均GDP及GDP增长情况(美元、%)
数据来源:IMF,OECD数据库
经济增速降档带来的显著变化是,人们获得收入的难度变大,财富积累的速度变慢,直白的说就是“钱不好赚了”。从宏观视角看,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对于个人来说,与过往相比,无论是认知印象还是实际感受,都觉得经济形势不乐观。
2024年第一季度经济取得超预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第一季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3.3%、6.0%、5.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高于整体GDP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且第二产业增速较上年四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
▲图5 近年我国三大产业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产业发展迅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结果,显示了我国经济以往“脱实向虚”的趋势得到扭转,而且经济结构调整带来了传统行业与新行业的此消彼长。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相较2021年,家具、皮革、造纸、纺织、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营收减少了58753.2亿元,提供劳动岗位减少了1615.07万个,而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通信业、互联网行业、汽车制造业等新行业的营收增长了56873.2亿元,提供劳动岗位1612.12万个。
▲图6 我国主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经营指标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工信部、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
其中被替代最为明显的行业是房地产行业。从投资方面看,2024年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0042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去年4季度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固定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9.9%、6.5%和-9.5%,分别较去年第四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0.2个百分点和-0.5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基本填补房地产投资下滑带来的空白。从终端消费看,2024年1-2月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分别增长了868亿元和1500亿元,共增加2368亿元,而同期房地产销售额下降幅度为4907亿元,汽车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大宗商品产业消费提升较大程度上填补房地产下行带来的消费缺口。
▲图7 三大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8 房地产、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不同行业的发展分化,虽然整体经济表现上呈现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被替代淘汰行业发展前景日趋严峻,尤其房地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巨大,关联产业众多,房地产的下行对相关行业带来影响巨大而深刻,并造成众多行业发展环境不佳的现象,让个体感受经济形势不乐观。事实上这是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
过去十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整体高于GDP增速,但具体对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进行分析,将呈现不同的景象。对于城镇居民,其收入增速是一直低于GDP增速,例如2020至202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3.75%,低于GDP的平均增速0.95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不及GDP增速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财富感受。对于农村居民,虽然近十年其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但是低于其居民消费支出增速,直白说,虽然感觉收入增加了,但是支出增长更快,财富难以积累。
▲图9 近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0 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支出增速差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虽然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但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各个群体收入的比值始终处于2倍以上的高位区间,其中低收入群体最为突出,长期高于3倍。此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均处于较低水平,约0.3,但是如果全员合并统计则高达0.69,处于高度贫富分化的水平。
▲图11 城镇与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收入比值情况
▲图12 我国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虽然近年来我国社会分配模式持续优化,带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相对性下滑、农村居民支出增长过快、城乡差距一直处于高位,与共同富裕的发展预期形成强烈对比,导致个体感受生活压力巨大,影响其对经济环境的判断。
从前述分析看,经济结构调整是导致个人感受与宏观数据割裂的主要原因,中国经济发速度进入中速阶段,与人们过去经验认知及心理预期形成较大落差,经济和产业发展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财富积累捷径在减少,劣质企业将逐步淘汰,无论是国家、地区、企业还是个人,越来越需要比拼核心竞争力,而这种竞争的压力是宏观统计数据是无法表现出来,这正是个人感受与统计数据之间偏差的主要来源。
我国正式告别粗放式发展阶段,拼产业硬实力时代来临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变预示着“十五五”我国将正式告别粗放式发展阶段,拼产业硬实力的时代来临。
快速城镇化是过去40多年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大规模城市扩张即将停止。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城市城区面积在2018年达到了200,896.5平方公里的峰值,随后开始下降,到2021年降至188,300.5平方公里。随着城市大规模扩张结束,推动城市内生式发展成为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表现为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保持稳定提升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62,420.5平方公里,占城市面积比重提升到33.1%,分别较2020年同比增长2.8%和0.6个百分点。
▲图13 我国城市城区和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1年,我国通过资本深化进行劳动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全面进入负区间(图14),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图15),人口红利开始消退,同时叠加疫情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冲击。相比之下以产业创新技术革新为主导的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关键,反映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度越发明显。
▲图14 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图15 国内人口出生增长率变化情况
社会阶段的变化将带动产业发展逻辑的转变:
“十四五”规划的顺利推进反映我国经济和社会按照政府规划预期持续稳定发展,而个体感受经济社会发展前景黯淡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侧面反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成熟,“十五五”时期拼产业拼硬实力的时代即将来临,必然要求企业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构建,才能在“十五五”时期取得发展优势。更多关于”十五五“宏观预判的动态,敬请联系我们获取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