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内涵、优化方向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贯彻落实,国有企业应继续发挥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坚持不懈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国企混改内涵,为国企混改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的理论支撑,并为混改进一步赋能经济发展提供优化方向。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助推国企高质量发展——内涵、优化方向

一、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

何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我们首先厘清这个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归属非同一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态,在我国特指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与任意非公有资本相融合的所有制经济。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家所有、集体所有、非公所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分,至少两种组合在一起的经济制度,表现形式主要有:交叉持股、股份制、上市。从微观企业层面上来讲,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多样化企业资本组成形式,将公有制和私有制统一表现为股份制,并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进行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

何谓混合所有制改革?明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之后,我们将视线聚焦于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微观举措,即国有企业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国有股东持股,转变为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交叉持股的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经四十余年的不断深化,混改内涵绝不是单纯的不同性质资本的混合,而是不同运营机制的深度融合,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混资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手段之一,只有资本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资本持有者进一步参与企业管理,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运营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则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十六字方针”,通过不断规范改革程序、厘清改革边界、把握改革节奏,积极稳妥、分类分层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混合所有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混合所有制企业也一跃成为国有企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优化方向

(一)重视异质文化、制度的融合

文化、制度的良性融合可以降低混改企业的沟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现阶段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早已不是单纯的混资本,而是不同性质企业经营机制的混合,其所带来企业文化的差异、制度的冲突不容忽视。就企业文化而言,国有企业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向往往受到国家经济战略上的引导,非国有企业则强调个人价值和竞争活力,通常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投资经营;就经营制度而言,国有企业一般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政府作为出资人干预生产经营,员工参与度与积极性较低,非国有企业内部自主管理,权衡沟通成本和效率制定经营制度,相对较为灵活,员工有较大的活力参与管理。

中大咨询认为国有企业首先要从“硬实力”和“软认同”两个主要方面选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战略投资者,以构建利益共同体为目的,重点选择战略、文化和价值观念契合程度高的合作伙伴,形成协同性高、稳定性强的战略联盟,这样能从根源上有效降低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凝心聚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国有企业在引入非国有资本或实行员工持股时要给予对方相应的话语权,和异质股东共同制定混改企业独有的企业制度和塑造混改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完善按要素分配机制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但其在实践发展中有了新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列示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大要素,并提出要素报酬由市场评价贡献决定。国有企业要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到混改过程中来并打造公平完善的要素市场,通过专业培训、员工持股等方式增加参与收入分配的要素种类,扩大中低收入者的要素收入,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企业活力和人才的内生动力。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为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大咨询认为,混改的重点已经从以“政策研究+方案制定”为主转变到以化解落地过程中的实际痛点为主,从剖析“为什么混、和谁混、怎么混”转变为落实治理结构、战略协同以及激励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必须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优化措施来实现深层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