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步入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阶段,银行业的发展也步入银行资产增速结束高增长和不良率加速上升,呼唤资源配置调整。
传统银行依赖线下渠道,高成本、低效率的信用中介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和银行自身对于金融交易的现时需要。对此,传统银行仍需全面建立“交易”思维,并积极拥抱互联网。
宏观新环境:经济放缓及结构调整,促银行全面转型
中国经济结束了30多年高增长模式,供给侧改革进入结构性调整新阶段,使得银行业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加快互联网化进程,进一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传统银行服务需要加快向互联网化转型,通过信息化、数据化运作,降低服务成本、提升交易效率,服务于日益增长的新兴产业需求。宏观趋势下传统银行的这一转型需求,无疑为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客户新需求:金融交易需求升级,银行需创新服务模式
截至2014年末,中国个人总体可投资资产达到112万亿人民币,金额庞大。然而,长久以来中国居民的现金和存款在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占比均超过50%,大量民间资金仍以极低的收益率存放在银行,而在美国这一比率不足15%。
中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创新的重要支柱。但与此同时,融资难、成本高始终是困扰着小微企业发展的难点。
原因首先是小微企业成立时间短、信用数据不足,偿付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小微企业融资具有“短、小、频、急”的特性,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传统金融机构通常会优先服务有一定资金能力的大中型企业,造成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现象。
中国长期存在的金融管制和现有金融体系的供需矛盾,使社会大量的金融交易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渠道,互联网将投资理财降至零门槛,通过数据化、线上化的运作模式降低成本、提升收益,促成了金融资产交易的发生。
随着“80后”和“90后”群体登上历史的舞台,社会投资者和融资者的群体正在逐步转变。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也促进了大众金融资产交易需求的觉醒和金融消费的升级。而新生代客户更加强调金融服务的效率、品质和体验,对于创新服务的接受度也更高。
因此,传统银行在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客户需求,加快互联网业务创新,并注重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和自主化。
技术新进步:互联网深入脱媒化,颠覆银行信用中介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它的出现,带来了包括银行在内的各个服务行业的脱媒化变革,使整个供应链架构重新组合,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获取服务的方式,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生产服务的发展。
同时,传统银行的金融中介和信用中介角色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冲击下,也正逐渐被弱化和瓦解,推动其逐步向“互联网化”和“交易型银行”转型。
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发展。移动互联将金融服务渗透到更多的生活场景,颠覆了传统的获客模式、提供了更丰富实时的交易数据;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实现了线上化、自动化的风险控制,并助力银行的精准营销;云计算的普及更好地支撑了海量数据的存储、传输与移动化的实时提取,为金融交易服务提供了更为开放和灵活的创新模式。
监管新开放:聚焦普惠金融,鼓励银行互联网化布局
十三五期间,金融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发展普惠金融”和“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首次被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
随着监管层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布局互联网,国内多家银行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了普惠金融的服务。例如工商银行组建成立了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全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招商银行与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原广东优迈),双方在业内率先推出“小企业E家”银行互联网投融资平台,即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最早前身。
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布局互联网;同时,取消存贷比进一步提升了银行的差异化和自主化经营,监管开放的态度将助力传统银行向互联网交易型银行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