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统计和分析报告》,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4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20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6736.2公里。
从运营线网规模看,共计18个城市的线网规模达到100公里或以上。其中,上海809.9公里,背景771.8公里,两市运营规模在全国遥遥领先,已逐步形成超大线网规模;广州运营线路长度超过500公里;成都运营线路长度快速增长跨进400公里;南京、武汉、重庆、深圳4市运营线路长度均超过300公里;天津、苏州2市运营线路均超过200公里。
从运营经济看,2019年,全国平均运营收支比为72.7%,其中,运营收支比超过100%的城市有杭州、深圳、北京、青岛4市,均为资源经营收入较高的城市;其余城市运营收支比均低于100%。整体看,城轨交通运营成本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情况,需要政府补贴。
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和产业的平衡充分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十四五”时期,地铁集团需要突出经营性、重视高质量。那么,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地铁集团将面临的哪些主要矛盾?
一、线网建设压力与财务平衡能力之间的矛盾
在超大线网时代,各地铁集团面临更大的建设、资金、运营及安全压力,其中尤为紧张的是资金压力——据估计,我国地铁综合平均单位造价约为每公里5亿元,北京地铁16号线更是高达每公里12亿。相比之下,高铁的每公里平均造价不到2亿元,仅为地铁的40%。
早在2018年,发改委就要求债务风险大城市不批或暂缓批准地铁新项目,并明确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300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30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的“门槛”。
对于在建项目,除建设规划明确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外,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总投资中,财政资金投入不得低于40%。
建设地铁的资金压力已然十分巨大,而后期运营成本更是细水长流——因此,为了实现财务相对平衡、降低地方债务风险,地铁集团需要强化自我造血能力,通过拓展经营性业态和多元化投资,为超大线网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稳健的现金流。
二、投资建设铁路的经营模式与服务乘客出行的经营模式之间的矛盾
随着线网密度的提升,地铁客流量也不断跃升——地铁正在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在超大线网时代,地铁集团需要的不仅仅是专注于建设和运营铁路,更要以服务乘客出行和生活为导向,更新业态布局、商业模式、人才队伍和驱动要素,从运输乘客到服务乘客,再到满足乘客多样化需求。
以2019年凭借净利润116.67亿元蝉联全国(含港澳台)地铁集团盈利榜首的深圳地铁为例,借力投资性业务成本集约和经营性业务收益提升,建立服务城市发展与服务市民生活的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细究这两组矛盾的本质,是地铁集团功能定位、盈利能力和动能转换三大核心问题的集中体现。基于丰富的国资国企改革实践经验,中大咨询认为,高质量发展下的地铁集团,应该深入剖析地铁集团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找到未来发展方向与关键成功要素,把握十四五发展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地。
参考文章:
中大咨询《解码高质量发展下的地铁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前瞻研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2019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