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贯穿始终的热议话题。“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郑重承诺。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作为今年要重点做好的一项工作。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有力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相关技术的深刻变革。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资委将积极履行职责,配合相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规划方案和配套政策,专门研究制定中央企业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的实施意见。对于中央企业来说,在绿色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应未雨绸缪,积极布局,加快构建绿色供应、绿色科技、绿色配置和绿色治理等四个关键能力,向绿色低碳转型。
第一,绿色供应链构建能力。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政策契机,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供应链绿色化与智能化发展,最终形成企业供应链现代化布局和战略目标。企业应通过参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弹性。利用环境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体系以及认购企业“绿证”,扩大绿色消费市场,加强企业绿色供应链竞争力。企业应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疫情后的经济发展中,新增投资中加大向绿色项目倾斜力度。
第二,绿色科技创新能力。绿色科技创新主要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针对低碳能源、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前沿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碳排放控制管理等进行创新活动;绿色生产技术创新,主要指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设备、绿色回收处理、绿色包装等全流程实施技术创新;绿色管理创新包括制定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认证与标准体系、绿色成本管理创新,采用先进生产方式、建立绿色营销机制、建立绿色网络化供应链、建立环境评价与管理系统以及友好型社会责任体系。
第三,绿色资源配置能力。企业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在绿色项目、绿色企业、绿色底层资产的打磨上下功夫,更需要增强“绿色”在资源配置中的敏感度和引导力。利用排污权交易、碳市场、碳金融、绿色金融和生态信用体系等新型市场机制和工具,将资金配置到企业的绿色资产和绿色项目中,打造企业绿色资源配置能力。
第四,公司绿色治理能力。公司绿色治理机制是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的关键。企业绿色治理能力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现代化程度。构建绿色治理机制的着力点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企业内部绿色管理制度体系,包括绿色管理岗位、绿色管理制度以及绿色合规机制,对接国家生态产业创新的评估制度、生态的认证制度、生态统计制度、生态审计制度、生态核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等体系;其二,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这是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转化的动力机制;其三,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和机制,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是国际资本市场新趋势。
10年内碳达峰,40年内碳中和,迈向碳中和的道路上充满机遇和挑战。中大咨询认为,中央企业作为党和人民信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推进产业低碳化和清洁化,加快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央企力量。
参考文献:
国资委新闻中心《碳中和目标下企业应加强四方面关键能力建设》
企业观察报《应对“碳中和”大考,这四家央企率先拟定“答题思路”》
澎湃新闻《国资委再度回应国资国企五大改革热点,哪一点最吸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