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国内资产证券化业务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备受银行、券商、基金公司、企业等各方面的关注。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业务,但目前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发展还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不尽如人意,需要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从定义来讲,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些原本没有流动性的资产,通过证券化的手段而流动起来。对于投资品而言,流动性是一个好的属性,而使投资品具备流动性的行为能够创造出价值。

资产证券化提高了基础资产的货币属性,而不同货币属性的资产价格差异,正是金融机构从事资产证券化获利的本质。现代金融工程的应用,使得经济体系很多非银行业机构能够通过“特定合成”创造货币,而资产证券化正是这种新型货币创造的一种形式。但是,国内的资产证券化发展在当前遇到困境,主要有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的原因。

宏观层面,资产证券化需要“紧信贷、宽货币”的货币政策形势。如果货币紧缩,金融市场流动性受压,各类金融产品的发展都将受到不利影响。但是在货币宽松的形势下,如果没有信贷紧缩,银行在占据资金成本、人才、营业网点、客户资源等诸多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将会大大压缩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机构的生存空间。

中观层面,资产证券化发展需要国家重视并且扶持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当压制商业银行业的发展,以形成资本市场与商业银行均衡发展的局面。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金融脱媒”,是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资产证券化是资本市场形成的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平行的业务链条。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面临着与金融市场上各类产品的竞争,其中最重要的竞争来自商业银行信贷产品。

微观层面,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受到诸多法律法规的限制。由于国内缺乏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资产证券化的业务都由部门规章规定,难以解决诸多问题。比如,特殊目的载体破产隔离问题、特殊目的载体的民事权利问题、税收中性问题,等等。并且,当前国内的资产证券化采取的是拥有基础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委托计划管理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募集资金的模式,与美国成熟市场采取的基金管理人先募集资金再购买原始权益人的基础资产的模式相比,存在固定成本高、单笔规模要求高等诸多缺点。另外,资产支持证券难以质押因而流动性较差,也是发展受到限制的重要原因。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证券化,是流动性。目前国内信托业规模已经接近12万亿元,银行的理财产品也近10万亿元,但是这些产品都没有流动性,所以都不能称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证券化使得物体具备了更高的流动性,从而更接近于货币。而结构化金融技术普及资产证券化的深化,将会使得金融体系出现根本性的制度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