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良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过去10年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从2007年到2017年,国内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8%上升至5.52%,旅游行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探讨一下,旅游业这辆快车接下来会开往什么方向。
1.从消费主体来看,国内旅游从小众市场转变为大众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在过去30年中,国民人均出游次数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的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6年44亿人次,增长了21倍。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国内游客数量呈现持续高位增长,推动中国步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和国民休闲新阶段,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内游客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国民大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未来国内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消费将继续增长,到2020年,境内旅游总消费额将达到5.5万亿元,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4.5次。
2.消费形式和消费需求来看,旅游消费空间将由团队客的封闭世界转变为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
国民大众旅行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80、90后为主体的游客数量增长和主体结构变化开启了自主旅游决策、自主行程安排的自主、自助旅行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一批服务于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的信息、产品、服务等内容的在线旅游企业出现,使自主、自助旅行更加便利。散客旅游的消费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游客和市民的空间隔离到游客和市民共享的生活空间,广泛涉及目的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游客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对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3.从市场主体来看,旅游业经营模式将由单一旅游企业主体转变为日益多元化的跨行业商业主体
在旅游业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程度加深的基础上,旅游业各细分子行业的业务板块融合以及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产业融合,逐步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旅游业的经营模式趋于多元化。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正在成为传统行业转型发展和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地产、煤炭等传统行业巨头纷纷投资建设文化旅游城、主题公园、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项目,BAT等互联网企业也纷纷以多种方式介入在线旅游、旅行社领域,加快布局旅游业。
4.从产业内容来看,旅游产业正在由狭义旅游商业范畴扩展到广义的大旅游商业领域
旅游行业的开放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形式的变化,共同推动旅游业内涵和外延的拓展。对于旅游景点,在传统景区有强大吸引力的同时,休闲度假景区、开放式文化创意地、以及旅游综合体等更多新类别景区或非景区也日益成为旅游旅行的热点。对于旅游交通,以传统的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为基础,高铁、动车的开通为更多旅客远距离出行带来了便利。同时,租车服务因可以满足异地自驾而快速壮大,成为自助游游客常用的旅游交通形式,网络约车平台等也为来访的游客在目的地的出行提供了便利。对于旅行社业,以标准化、批量化旅游产品为特征的传统旅行社商业模式难以满足自主、自助、自由的旅行方式下游客对个性化、便利化、多样化产品的需求,为游客提供签证、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单项旅游产品订购和旅游线路订购的OTA、为游客提供目的地综合服务评价的旅游社区,为旅客提供异国他乡当地导游、租车服务的在线旅游企业等,丰富并扩大了旅游服务的范畴,推动旅游服务提供商从旅行社向旅行服务企业的转变。对于住宿业,为满足散客为主体的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住宿需求,旅游住宿业业态日益丰富,囊括了星级酒店、精品酒店、中档酒店、经济型酒店、汽车旅馆、乡村酒店、民宿、租赁房屋等不同商业形态。
5.从旅游业发展模式来看,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
随着旅游业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助游为主的新阶段,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2016年,全域旅游被国家旅游局提出将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向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