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活体资本”,人力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潜力和空间,任何的工作、任何的科技创新、任何的增加经济效益的行为,都需要人的参与。
第一,人力资本拥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价值。众所周知,以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资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而逐渐走低的投资回报率也确实在发生,一个直观的证据便是全社会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差距越来越大。相比之下,通过教育、健康来投资积累人力资本,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质量,更能够带来以创新为核心的无形资本,而无形资本的增值幅度显然是更为广阔的。
第二,人力资本可以显著提高区域生产效率。一方面,人力资本可以基于自身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协调来保证物质资本高效运作,进而提高产出效率并作用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可以大大加快新技术研发及应用的速度,进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人力资本也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第三,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弥补劳动总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在经济社会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时,适龄劳动人口的减少已是不可逆转。但是通过人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可以提高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力质量。劳动人口愈加出色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可以抵消由于体力衰退而对生产效率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总体上经历了长达近40年的要素驱动型增长,除了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代表的物质资本投入外,无限供给、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格局也带来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而今,刘易斯拐点已至,人口红利消失的同时,物质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而人力资本刚好是创新的“载体”,必须要提前准备好将来适用的人力职业规划体系。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发强大,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也客观上形成了国内市场上对人力资本的巨大需求,在这其中的大数据规划和IT规划的地位也愈加举足轻重。
当北上广深很多领域的人才趋于饱和,发展空间不再如往昔那般大时,二线城市必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而优质的人力资本争夺,正是二线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