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国工匠”为何如此重要?

引言

培养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

1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培育按下加速键。


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具有战略性意义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202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人民币,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一。我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有赖于大批技能人才的辛勤贡献。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加速,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产业升级需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推动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工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17-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保持了7%以上的增速。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31,16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7,091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7年的12.7%提升到15.1%;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80,24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096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7年的32.7%提升到33.7%。

图1 近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 近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

图2 近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值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近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值值。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提出了越来越大的需求,但当前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无法满足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缺口巨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指出,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虽超过1.65亿人(2017年),但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业人员的6%,而日本和德国这一数据则高达40%和50%,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上千万人。中央2套频道曾预计,到2020年高端技术人才的缺口将达到2200万。

图3 近年季度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岗位空缺求职比。数据来源:人社部《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图3 近年季度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岗位空缺求职比。数据来源:人社部《季度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

事实上,近年各技术等级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岗位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空缺求职比长期处在高位,根据人社部每季度公布的《百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高级技能人才的岗位空缺求职比近年一直保持在2以上,表示一半以上高素质技能岗位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其中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求职比在2019年第四季度一度上升到3.95的高点,而高级技师这一数据在2021年第一季度达到3.53。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因素。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符合共同富裕要求

今年10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上发表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文章,指出“十四五”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每年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保持500万人以上,占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0%以上,对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推动共同富裕打好了坚实基础。

图4 近年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

图4 近年城镇失业再就业人数

更重要的是,我国拥有超过2亿的庞大技能劳动者群体,促进这一群体成为中等收入者,是扩大内需、破解教育内卷,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教育内卷本质上是对未来社会地位分层的焦虑,当前我国不同学历的收入差距明显,以广东为例,根据2020年广东薪酬趋势报告,同工龄段高中及以下、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薪酬比为1:1.2:1.7:2.4:3.2,高中及以下学历10年工龄薪酬、大专学历8-9年工龄薪酬与本科学历刚毕业薪酬水平相当,而且本科学历还能进一步深造,取得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历,其薪酬增长空间更大。

在此背景下,为了获得较好社会地位和未来收入预期,普通大学教育是众多年青人的必然选择。

图5 2019年广东不同学历阶段月薪对比。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薪酬趋势报告

图5 2019年广东不同学历阶段月薪对比。数据来源:2020年广东薪酬趋势报告

但从我国各教育阶段的入学人数看,能够进入普通大学(本科)的人数只占少数,以2019年大学阶段入学人数为例,这一年龄学生的小学入学时间为2007年,初中入学时间为2013年,高中阶段入学时间为2016年,这一年龄群体中能够进入普通本科的人数比例只有23.1%,超过75%的学生或进入职业教育的道路,或通过其他教育途径成为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劳动力群体的主要部分。

因此,通过强化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的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合理缩小不同学历之间收入差距,实现社会晋升通道的多元化,既是破解教育内卷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努力方向。

图6 同一年龄学生各教育阶段入学人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6 同一年龄学生各教育阶段入学人数。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培育大批能工巧匠是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需要科学巨擘,也需要能工巧匠。事实上,今年3月份,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对原有的职业教育专业进行了更新。新版《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统一采用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专业358个、高职专科专业744个、高职本科专业247个。

业内专家表示,《目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针对高端制造业的芯片制造需求,新增集成电路类专业,可以弥补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我国破解关键技术“卡脖子”提供更丰富的技能人才支持[1]。


二、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成效与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政府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提“工匠精神”,而且随着《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出台,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始提速。“十三五”期间,每年技工学校在校人数保持在320万人以上,平均每年面向社会提供的培训超过450万人次,其中2020年在校人数达到395.5万人,面向社会培训人次达到485.8万人次。

图7 “十三五”技工学校在校人次及培训情况。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7 “十三五”技工学校在校人次及培训情况。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职业培训机构快速发展,2020年末全国共有职业培训机构2,8384所,较2015年末增长了31.8%,其中就业培训中心共2622所,民办培训机构25851。职业培训规模逐步增长,“十三五”期间,每年职业培训人次超过1600万人次,其中,2020年达到2700.5万人次,为应对疫情实现稳就业提供坚实支持。针对特定人群的职业培训力度得到加强,2020年全年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达到1046.6万人次,针对应届高校毕业生109.8万人次,均为近五年的历史最高值。

图8 “十三五”培训机构及培训开展情况。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8 “十三五”培训机构及培训开展情况。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9 “十三五”特定人群职业培训规模。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图9 “十三五”特定人群职业培训规模。数据来源:人社部《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虽然“十三五”我国技工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技工教育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若干显著问题。

投入仍有待加强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投入主要向普通教育倾斜,以高中阶段教育公共财政预算为例,“十三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从2016年的12,228元提升到17,447元,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增幅为42.7%,而同期的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从12,315元提升到18,672元,增幅为51.6%。技能教育所需的教学环境需要贴近实际工作岗位,通常来说其教育经费需求应高于普通高中教育,而当前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明显较高的情况是不合理的。

图10 “十三五”高中阶段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数据来源:教育部《年度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图10 “十三五”高中阶段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数据来源:教育部《年度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师资力量看,“十三五”时期,普通高中的生师比从2015年的14.01下降到12.99,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2015年的20.47下降到18.49,两者都有一定改善,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一直明显较高,与普通高中相比,中等职业学校每个老师平均需要多带4个学生。而且质量上,普通高中老师素质是高于中等职业学校老师的,这样形成师资力量差距更为明显。

图11 “十三五”高中阶段师生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1 “十三五”高中阶段师生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市场化职业培训发育不健全

“十三五”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进技工教育的背景下,职业培训市场迅速发展,数据显示2015-2019年期间,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2020年职业培训行业受疫情影响,由于线下课程无法开设,导致市场规模出现大幅下降,市场规模下降至2088.0亿元,同比下滑8.9%,但整体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但随着职业培训市场的火爆,参加培训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市场上的培训机构参差不齐,虚假广告、无证办学、教学质量差等现象屡屡发生,给行业整体形象带来了恶劣的影响。近期具体事例如优胜教育无证办学、学天教育伪造学员学历和工作等。市场化职业培训发育不健全导致职业培训效果差,不但浪费学生的精力和金钱,也会打击用人单位的用人信心,影响整体技工人群的就业环境。

图12 “十三五”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图12 “十三五”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企业参与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不完善

企业是技工人才的使用单位,不仅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最大获益者,更是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企业能否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培养会直接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当前国家对企业参与技能教育缺乏全面的促进机制,政策需要细化和具体化、执行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企业投入在短期内没有直接的收益回报,科研、技术合作深度有待加深,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2]。


三、发达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经验

发达工业国家历来重视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其中以德国、日本、英国为杰出代表,这里重点介绍这三个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3]

德国的“双元”职业教育体制是一种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从事职业教育的企业必须经过法律认定,占整个德国企业的20-25%。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决定了职业培训的项目、类型、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岗位数,73%的职业教育经费由企业提供。

这种教育模式为期2至3.5年,学员具有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准学徒)的双重身份,学员每周3-4天在企业学习,1-2天在学校学习,约60%至70%时间在企业实习,30%至40%时间在学校学习。强调跨职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受训者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而不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的任务。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凡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两年半至三年的双元制职业培训。”企业不得接收未经过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这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据统计,全德2/3以上的员工接受过“双元制”职业教育,从而为德国新产品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英国现代学徒制度

英国现代学徒制分为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高等学徒制,分别对应NVQ1级—4级(半熟练工;熟练工;技术员、技工、初级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工、中级管理人员)。一共七级,分为中级(二级)、高级(三级)、高等学徒制(四级到七级),对应高等教育系统的基础学位及以上,其中六级和七级对应高等教育系统的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被称为学位学徒制。实现了高等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学生经过学习与实践,通过相应级别的考试和专业能力测试之后,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通过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层级培养,实现普职融通,能为不同类型人才提供多元的就业通道[3]。

日本的产业需求导向职业教育

日本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紧随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调整。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也随之逐步由重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等向电子通信、生物工程、新能源、医药保健、金融等产业转型。日本各职业院校为适应产业转型的要求,不断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数据显示,日本每年职业教育新设专业从1985年的67个增加到2011年的469个,废止的旧专业也从1980年的88个增加到2011年的397个。

日本的职业培训主要由企业负责,多数企业都设有职业教育机构,为职工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日本的丰田、松下以及东芝等大型集团甚至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企业普遍采取“全员培训、一专多能”的方式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所有企业员工都要接受相应层次的教育培训;培训时注重对业务能力的精深培养,又注重培养其参与经营管理的能力。不仅培养其从事某岗位的业务知识、素质和技能,还注重对其积极心态、职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企业忠诚度等心理素质的培养。

共同特征

上述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各有特点,但总体上呈现以下共同特征:

一是明确企业培养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德国、还是英国和日本,其职业培训的主体均为企业,企业决定了职业培训的项目、类型、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岗位数,并提供培训环境、培训师资等,通过明确企业培养的主体地位,能够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效果。

二是不断完善法律保障。德国、英国和日本均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方面,制定了《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的定义、使用范围、培训合同和报酬待遇,也规定了国家机构和经济部门对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作用。英国方面,1964年通过的《产业训练法》、2002年的《21世纪的技能:发挥我们的潜能》白皮书、2003年的《14-19岁:机会与卓越计划》等。日本方面,先后制定了《学校教育基本法》《职业培训法》(后更名为《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等法律制度,并不断对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修订。

三是重视保障技工人才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以德国为例,德国技工工资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技校毕业生的工资高于大学毕业生工资,德国白领的平均年薪在3万欧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在3.5万欧元左右。技工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如果晋升为高级技工,便有权利成为法人独立开办经营企业,使事业得到发展,有较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四、“十四五”期间加强职业教育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的工作重点

今年以来,国家已经出台了多个政策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今年6月,人社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以至少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发挥企业培养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院校培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双导师”培养模式。学徒培养目标以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高级技师为主。培养期限为1-2年,特殊情况可延长到3年。

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作用显著增强。

此次国常会审议通过了“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重点从如下方面加强职业教育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

一是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加强稳岗培训,健全职工技能培训机制。

二是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的支持。落实培训经费税前扣除政策。对购买用于培训的相关设备,予以税收支持。研究继续运用失业保险基金开展稳岗和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农民工3000万人次以上。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批“大国工匠”,是我国经济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科技日报.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职业教育专业“上新”了,http://education.news.cn/2021-03/23/c_1211079035.htm
[2]姜蓓佳,冯子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基于88家企业286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年报》的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20年第21期.
[3]张东.制造业发达国家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中国人才》2019年第11期

* 中大咨询集团原创成果,版权受法律保护。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