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市如何在席卷全国的抢人大战中突出重围?

经过40年高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城市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北上广深”是公认的一线城市,而准一线或二线城市的名单不断更迭,一些新经济快速集聚的城市被称为“新一线城市”。无论从GDP规模分布,还是从人口增量看,“准一线城市”不再局限于东部长三角地区,杭州、苏州、南京、宁波,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等,近年来新崛起的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以及位于西部的成都、西安、重庆等也都加入到“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这是中国用“新四大发明”领跑全球的新时代,以往的信息鸿沟到如今已变得触手可及,加上高铁的不断开通,拉近了城市间距离,准一线和二线城市看到了弯道超车的时机。

从武汉2017年初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到成都发布“人才新政12条”,从郑州向全球发出“史上最强”招贤令,到西安推出“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并实施“海底捞式”落户服务,足见揽人心切。抢占创新人才的战火在城市间快速蔓延,一向处于人才高地的北上广深也放下身段,加入战局。北京、上海这两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巨无霸”城市,旨在通过锁定尖端人才,巩固其一线城市的领跑地位。

但要做到真正的抢占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气势磅礴的口号与各项引进措施只是万事开头的第一步,在引进人才之后,还需要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战措施来维护高精尖人口对城市的忠实度,例如接纳外来高素质人口的企事业单位要做好薪酬体系优化人力资源规划,同时也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使创新人才的才能能够在不断涌现的新兴领域中有足够的用武之地,符合外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