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分为二地看待PPP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资源的汲取与分配应该以高效率的方式进行。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规划,而将政策执行落实于民间社区或私营部门,以强化公民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同时提高了资源使用效能和建设、运营效率。这样的PPP模式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现实的意义。然而PPP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我们应该如何一分为二、科学合理地看待PPP项目呢?

优点:

●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率,实现物有所值。

在整体成本方面,私营机构在建设施工、技术、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有明显优势,PPP合同约定成本小于公共部门独立开展项目时的相应成本;在风险留存方面,不同的风险分配给管理该类风险具有相对优势的参与方,项目的总体风险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各项成本的变化以及风险状况的降低形成了PPP项目的优势。

●增加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资金来源。

PPP模式下,项目融资更多地由私营机构完成 , 缓解了公共部门增加预算、扩张债务的压力。政府不仅可以节省基础设施的初期建设投资支出,还可以锁定项目运行费用支出,一方面降低短期筹集大量资金的财务压力,另一方面提高预算的可控性。

●提高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的财务稳健性。

一方面,由于政府将部分项目责任和风险转移给了私营机构,项目超预算、延期的风险被有效隔离。另一方面,PPP模式下的项目融资在合同期间是有保障的,不受周期性的政府预算调整的影响,这种确定性可以提高公共部门的财务稳健性。

缺点:

●导致私营机构融资成本较高。

金融市场对私营机构信用水平的认可度略低,导致私营机构的融资成本要高于公共机构的融资成本。

PPP的长期合同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为确保项目长期运行稳定,PPP合同的严格导致灵活性不够,项目后期管理不能因时制宜,而只能遵照合同条款执行——哪怕这些条款已经不再能使项目生命周期的综合成本最优化。

PPP项目复杂的交易结构可能降低效率

PPP项目中需要多个独立参与者通力合作,这将导致整个项目的约束条件增加。复杂的交易结构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机构建立与PPP模式相匹配的专业能力。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过度依赖外部咨询机构,导致公共部门内部并没有相应的经验积淀,减缓了公共部门提升建设相关能力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