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背景

近年来,诸多国有企业开始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管理转型、机制转型,使得在竞争机制占据重要地位的市场淘汰赛中,国有企业能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即改变规范企业资本组织关系、治理结构的企业法律形式,令国有企业实现降本增益。

政治背景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提出和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2017年9月,国有企业进入新一轮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将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登记的中央“企业”全部改制为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公司”。标志着国资委监管的全部央企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

经济背景

近十年来,尽管确有一些政策部门在有意无意地推动国有部门扩张,但从总体上,中国经济中并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国进民退”。相反,始于八十年代的“国退民进”,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趋势,延续至今。这些年来,非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产出比重、就业比重和纳税比重是不断上升的,目前都已占了一半以上。这说明,想在当今中国搞‘国进民退”,其实是一厢情愿。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意在推动‘国进民退”的政策举措尽管无力阻止国企部门的收缩,却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目前,这些逆增长效应正在不断地显露出来。如企业家丧失信心,纷纷歇业甚至“跑路”;民间投资不振,“保增长”或者“稳增长”只能越来越指望政府的投资扩张;就业形势严峻,社会稳定的基础遭到削弱;消费内需增长乏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努力成效有限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推动“国进民退”的政策有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不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不允许国企继续凭借政府行政保护回避改革,国企只有通过适应经济市场化的根本转型才能扮演好自己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取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