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在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区域局部战争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扰动下艰难前行,不知不觉五年已过大半,即将收官,迎来新的五年。“十五五”作为实现2035远期目标承上启下的五年,对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什么特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哪些?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中大咨询将通过系列文章进行深度分析。
上期文章(☜点击阅读详情)提到,“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将进入新时期,产业大竞争时代即将来临。然而当前我国产业升级面临着“四座大山”,对我国提升产业硬实力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承接上期主题,细说“十五五”我国产业升级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外需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外部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动力。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值5.94万亿美元,连续7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其中,出口和进口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14.2%和10.6%,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和第二。
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欧美发达国家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以提升本国产业安全和供应链韧性为理由,启动制造业回流,降低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美国计划通过“近岸外包”和“友岸外包”打造“去中国产业链同盟”;欧洲通过《欧洲经济安全战略》,强调“去风险化”,实行更加严格的投资监管和出口限制,以打造“更具韧性的”供应链。近年来,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美国为例,根据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2020年~2022年,美国从亚洲低成本国家(Low Cost Countries,LCC,不含中国)进口的工业产值增长了33.9%,从墨西哥进口的工业产值增长了38.6%,国内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2.0%,而2013年~2020年七年间,上述三大来源制造业产值的增长分别为21%、27%和0%,侧面反映了美国在岸和近岸制造布局趋势,美国对中国制造业依赖度快速下降。
▲图1 以2013年为基准,美国不同来源的制造业产值指数
数据来源: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
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叠加部分低端产业因成本、关税因素持续向东南亚转移,我国传统产业的出口情况十分不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塑料制品、纺织制品、服装、钢材、家具、玩具等传统行业出口额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分别为-3.9%、-8.3%、-7.8%、-8.3%、-5.2%和-12.2%。
▲图2 2023年部分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增速(美元口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出口情况的不乐观,直接影响了这些行业的整体营收。2023年,家具制造、皮革制品、造纸、纺织等传统行业规上企业的营收普遍出现负增长,幅度分别为-4.4%、-5.8%、-2.4%、-0.8%。
▲图3 部分传统行业规上企业营收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同时,欧美国家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以限制中国产业升级步伐。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太阳能光伏等先进制造产品出口额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24年一季度,上述领域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22.3%、94.3%和23.6%,体现了中国在新兴领域产业已经具备挑战欧美国家的实力。
▲图4 2024年部分产品出口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为此,欧美国家持续加大对中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封锁和贸易限制,并加大引导高端制造业回流力度,以遏制中国产业升级势头。半导体方面,美国实施对华芯片管制新规,施压荷兰ASML限制对华销售光刻机;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施压台积电在美建厂;参与先进计算集成电路开发的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出口。新能源汽车方面,欧盟开展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美国与日本、韩国计划在美国、加拿大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基地。生物医药方面,针对新兴生物技术出台管控举措,限制技术出口;对高端医疗器械商品进行征税;针对中国企业华大集团、药明康德提出生物安全法案,限制在美业务。
可以看出,欧美国家通过制造业回流、全球供应链再布局和对华技术封锁,从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两头同时挤压中国,使我国高端与低端产业同时受到了冲击,面临中低端技术锁定的风险,极大挤压我国产业转型回旋空间。
虽然我国在部分新兴产业领域已经具备挑战欧美国家的实力,而且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这些重点产业经济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从整体产业体系看,我国与欧美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其突出表现为,众多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端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麦肯锡根据中国厂商提供尖端部件占比的情况,对新兴产业领域技术进行分类,其中光伏面板、高铁和数字支付等领域属于中国企业的优势领域,这些领域中国厂商的尖端部件占比在75%以上;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货船、农用机械、智能手机等领域属于中国相对优势领域,其高端核心零部件由中国厂商提供的占比约在35%~75%;而云服务、机器人、半导体、飞机等领域属于中国弱势领域,其高端核心零部有中国厂商提供的占比在35%以下。
▲表1 高技术领域核心零部件中国企业供给情况
数据来源:麦肯锡
目前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处于全球的领先地位,然而电动汽车的部分重要零部件仍需依赖国外厂商供给,根据麦肯锡报告数据,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机、动力电子以及车用电子产品等电动汽车零部件的国外厂商市场占比分别为30%、55%、75%和95%,除了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外,其他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占有率均低于50%。
▲图5 中国部分高端制造业核心部件国外厂商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麦肯锡
此外,自美国发起贸易战并实施科技封锁以来,我国积极应对挑战,加大了“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科技部公布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中国完全攻克、不怕卡的技术已经达22项,能够勉强实现国产的有7项,离不开进口的只剩6项。但从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技术供给情况看,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核心关键技术在遭遇“卡脖子”窘境,其中电子特种气体、汽车制造关键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光刻胶、硅片等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技术,其对外依存度均超过70%,部分甚至达到95%,而这两个产业正是当前我国具备较强竞争优势的领域。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在部分产业领域已经对欧美发达国家形成巨大的竞争与挑战,但高端元件和技术的供给能力不足,严重制约我国产业升级进程。
▲图6 截至2023年底,35项卡脖子技术突破情况
数据来源: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公开资料整理
▲图7 部分重点技术对外依存度情况
数据来源:科技部等政府部门公开资料整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我国经济和产业转型具有深刻意义,是畅通国内市场的基础支撑;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工作任务,取得了相当成效,但与高水平、高标准市场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近年来,我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以评促改工作,从企业全生命周期链条视角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视角,加快提升我国城市营商环境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根据《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2年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报告》等报告,企业对政府服务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营商环境改善需求仍较高,反映了这两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是影响我国市场体制机制优化的重要方面。
▲图8 企业希望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关节
从近年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阻碍公平竞争的通报事例看,个别地方政府通过出台歧视性政策,违规设置准入门槛、限制市场准入、增加运营成本、影响经营活动等,以行政手段构建市场隐性壁垒,打击了市场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极大影响了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不利于我国持续提升市场体系水平。
▲图9 近年国家发改委关于阻碍公平竞争的通报事例
跨区域经济联系有待加强。从一般的经济规律看,一个国家是市场发展水平越高,国内各区域之间的相互贸易活动越频繁。国内有学者对比了1992年和2017年我国区域之间制造业产品贸易额变化情况,研究数据表明,普遍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下降,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比重提升,符合上述规律,但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则反映了这些地区呈现出经济“小圈子化”趋势,不利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也侧面反映了我国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建立有待提速。
▲图10 区域之间制造业产品贸易额分布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李自若、夏晓华、黄桂田,中国省际贸易流量再估算与贸易演变特征研究
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运作不畅、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缓慢,不但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了经济和产业发展成本,而且人为阻碍了市场竞争,并不利于企业通过市场竞争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导致企业无法应对即将到来的产业大竞争时代。
巨大的人口红利是多年来我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保障,而随着我国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高素质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为我国产业转型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然而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极大削弱了我国人才红利。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持续转型,制造业持续回升,制造业劳动力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智联招聘数据,制造业招聘短缺程度提升的岗位种类逐年上升,占比从2019年8类工种提升到2022年的14类工种,在全部短缺程度提升的岗位工种中的占比也从2019年的24%提升到2022年的42%;同时新增的短缺岗位过半来源于制造业,占比长期维持在50%以上。
▲图11 近年短缺程度提升的岗位及新增的短缺岗位种类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然而在制造业劳动力需求高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向制造业领域就业的意愿不强,严重制约了制造业劳动力供给。根据智联招聘数据,2021年~2023年,对应届毕业生吸引力最大的行业是IT行业,大约25%的应届毕业生期望进入IT互联网行业,相比之下,只有8%的应届毕业生期望进入制造业。
▲图12 应届毕业生期望就业的行业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智联招聘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应届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2024年应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117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025年预计将进一步增长到1248万人。劳动力的供需错配,叠加持续走高的应届毕业生劳动供给,导致我国出现用工荒与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的奇特现象,根据人社部数据,2023年我国16~24岁群体的失业率为14.9%,较2018年增长了4.8个百分点,而且该群体的事业率预计在“十五五”将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
▲图13 我国应届毕业生数量变化(万)
数据来源:人社部
我国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既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结果,也是我国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加速转变的一种体现,虽然我国部分产业已经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是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产业价值创造能力仍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无法向国内劳动力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使得流向制造业的高端劳动力有限,而制造业转型缺乏足够的高素质劳动力支撑,又反过来制约制造业转型进程,导致整个产业转型过程陷入恶性循环。
“十五五”时期我国即将进入产业大竞争时代,提升产业硬实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我国产业转型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核心技术供给能力不足、市场体制机制运作不畅、劳动力结构性失衡 “四座大山”,对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形成巨大挑战,我国必须寻求破局之道,才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未来全球产业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