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资国企改革在思想认识、改革推进机制、改革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国资国企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加强改革政策协调配套和系统集成,建立健全改革推进与考核激励机制,破除改革政策及其推进过程中的掣肘和障碍,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进程。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环节,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关键举措和重要突破口。
一、 混合所有制与国有资产类别
国有企业作为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核心部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和人群,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对其改革不能简单地一刀切,而应以国企功能分类、分层为前提。只有对于国企的不同类别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深层次加强政策协调配套。
国有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商业竞争类,二是战略类,三是公益事业类。对于数量较多的商业竞争类企业,政府管理机构应由“管企业”转向“管资本”,不要求国有资本必须控股,更不要求国有资本独资,而是以投资回报最大化为目标,力求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公益事业类与战略类因其操作相似性可归为一类。对于战略类和公益事业类企业而言,政府对其投资的主要目的不是资本增值,而是承担公共责任,保持国家对重要领域的控制力。这类企业的数量较少,但其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国有资本不能从中撤出,应保持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也可以引入不同主体的国有资本实行股权多元化。
二、 提高国企改革相关配套政策协调性
国资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国资国企监管权力分配与制衡、股权结构优化设计、各方利益调整、激励机制重构、产权市场交易以及资产定价等多个方面。建议对国企改革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文件进行系统规范梳理,注重政策之间衔接和以前出台政策与现有政策的连续和衔接,修改不符合中央要求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的政策规定,增强国企改革系列文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允许地方结合实际,对系列文件进行综合协调、配套整合和系统集成,减少文件数量,出台地方支持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文件,为地方国企改革构建制度和政策保障。
从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的构建来说,对国资、国企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其主要实现形式,是协同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所有权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制度,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从而实现国有资本增值,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从国家监管角度而言,各级国资委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力争用2-3年时间推动实现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一致、行权履职规范统一、改革发展统筹有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系统合力明显增强,加快形成国资监管一盘棋。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时报《发力攻坚,国企改革再行动》
经济参考报《混合所有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参考报《深化国企改革 必须加强政策协调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