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 推动三年行动深化改革

     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企业长青的重要保障,在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以及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总部机关化”问题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也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等需要完善的方面。

       为了深化国企改革,解决国企“总部机关化”问题,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了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启动会议,会上要求各地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依照《关于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的通知》,准确把握对标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推动国企三年改革行动。

       2020年6月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该方案对未来三年国企改革关键期各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国企改革时间表、路线图,并提出明确的任务举措,尽力做到可量化、可考核,同时指出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国企三年改革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八项管理,提高国企发展质量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并聚焦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尽快补齐短板和弱项,有效增强竞争实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优做大。



       具体来说,在三年行动方案的指导下,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重点任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战略管理,提升战略引领能力。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战略管理意识,健全完善投资全周期管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主责主业集中,构建更加适应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管理机制,有序融入世界产业链和创新生态图,不断增强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

加强组织管理能力,提升科学管控能力。企业内部要进一步明确总部职能定位,科学设置组织架构,分类开展授权放权,完善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压缩管理链条、优化工作流程,转变行政化管理方式。

◆ 加强运营管理,提升精益运营能力。对于内部管理方面要树立全员参与、协同高效、持续改善的精益管理理念,加强现场管理,;力优化供应链管理,完善营销管理和用户服务体系,科学制订营销策略。 

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财务方面要进一步构建一体化财务管控体系,深入推进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财务资源,建立健全资本管理体系,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市值管理,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加强科技管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前瞻性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考核引导,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强风险管理,提升合规经营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抓好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规范运营和管控风险等作用,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管理。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科学选人用人能力。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抓好各类风险的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规范运营和管控风险等作用,推进法律管理与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健全合规管理制度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

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系统集成能力。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转型为主线,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促进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企业内部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安全责任。 


       基于27年大中型企业管理提升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发展成为南方最大的社会智库,中大咨询认为,国企改革已经走过40个年头,而当前同非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的的责任更加重大,对能力要求更强。改革要取得期望的效果,就必须要调动企业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改革的内生动力。同时,要对今天的国企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认识,找准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提高改革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参考文献:

北京日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具体怎么走?》

经济参考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应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湖南日报《坚定不移深化国企改革》

新华社《国企改革驶上“快车道” 资本市场迎来新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