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何种行业或何种规模的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并获得发展,就要积极拥抱数字化,直面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整理自中大咨询副总裁在“创新企业数智化转型峰会(广州站)”上的主题演讲《数字化时代如何创造竞争新优势》。会上,他从“时代之变、解决之道及案例呈现”三方面分享数字化时代商业模式的变化,以及企业该如何顺应时势,打造核心竞争优势。
一、时代之变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未来发展战略在“求生存”和“促发展”两大主题中有了新的内涵。
1、“求生存”——守住基石业务
自身主业作为企业的安生立命之本,重点采取三大策略顺应于数字化的大浪潮:
● 第一,紧跟数字化变化
除了行业环境的数字化变化趋势,更要关注客户端的数字化转型动向,从业务流的视角识别客户在其业务链各环节的转型需求,从而映射到对企业基石业务的需求,采取措施保持与客户同步伐前进。
● 第二,关注新技术
新技术将给企业带来更高的竞争力,甚至颠覆性的效果,企业应时刻关注外界的技术创新并孵化、储备成为自身可用资源,同时借助资本打造产融结合生态,提升企业空间和盈利水平。
● 第三,创新商业模式
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商业模式,实时关注业界数字化时代的新商业模式并识别其关键要素变动趋势,结合自身现状与趋势的间隔,引导构建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形成企业新的高维商业模式。
2、“促发展”——布局战略类与投资类业务
● 第一,积极布局战略业务
围绕自身主业,以其商业模式成立的底层逻辑为主线拓展直接关联的业务,基于自身能力以及数字化发展趋势,从数据流动和应用的路线图,布局产业上下游。
● 第二,精准投资保持活力
关注未来可能组合形成更大市场、且投资回报率相对高的业务,时刻紧跟行业变化,跟随新业务、新模式的发展,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敏锐度。
二、数字化转型方法
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为:
◆ 在战略、业务以及文化层面与数字化时代发展需求进行融合;
◆ 拥有敏捷力高的企业领导、敏捷组织以及培养敏捷人员;
◆ 能够具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实现数字化过程中的数据难题,实现数据的充分利用。
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数字化路径一书中》,我们将其分别归纳为企业的融合力、敏捷力和数据力。
这“三力”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只有多措并举,将“三力”有机统一并全面提升,才能全面增强企业应对数字化时代的适应能力,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数字化水平。
1、融合力
● 战略融合
战略融合的关键点在于企业需要把握数字化的趋势,改变思维、竞争与决策模式。
◆ 思维模式要从“价值导向”转向“用户导向”
◆ 竞争模式要从“有限游戏”转向“无限游戏”
◆ 决策模式要从“大步慢走”转向“小步快跑”
● 业务融合
企业各业务与数字化的融合包括内部的生产运营与外部的对接协同,形成完整价值链的串联。利用数字化促进对客户需求的深度洞察、让研发投入更可靠、推动柔性生产落地、让运营更可控、实现精准营销,关键是让各核心业务环节形成闭环。
● 文化融合
重视企业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增强员工文化认同度、客户的黏性和外部网络联系的密切性。通过内部、外部两套文化体系的建设,实现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培养数字化人才、内外交融等价值。
2、敏捷力
● 敏捷领导
敏捷领导者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组织转型的关键性前提,需要通过数字化修炼来获得敏锐的战略眼光、坚定改革和创新的勇气与魄力、授权于赋能的开阔胸怀、数字智慧与思维。
● 敏捷组织
敏捷组织是企业的神经网络,是企业有序运营的必备单元。合理应用“部落和小队”“事业合伙”“小微企业”等模式实现快速决策、快速反应。
● 敏捷人员
敏捷人员是构成敏捷组织的基本要素,是提升企业敏捷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赋能放权、培训提升、开放合作等方式促进员工敏捷力提升。
3、数据力
● 数据获取
以业务为基础,进行业务与数据关联,编制数据标准,再进行数据采集、溯源、清洗、汇聚。
● 数据流通
发挥数据价值的关键在于数据流通,数据即洞察。通过制定数据集成交换规范、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的集成,配套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让数据产生应有的价值。
● 数据应用
结合自身业务和战略需求进行数据应用是企业未来改进的方向。一方面通过分析和建模,让数据发挥业务价值,达成具象化的业务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智能化工具等办法,将数据应用固化形成持续的应用。
三、案例呈现
结合前文总结的方法论,我们对现有的一些经典的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验证数字化路径“三力模型”,使大家更好地理解、借鉴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