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从芯片制造到高端材料,从工业软件到前沿生物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国博弈与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命脉。面向即将到来的“十五五”时期,能否牢牢掌握技术研发主导权,不仅关乎国家战略安全,更是企业构筑长期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强化技术研发主导权作为企业“十五五”战略规划的攻坚方向和持久动力来源,是时代赋予的关键使命。
一、 研发主导权:大国角力与企业存续的生命线
在逆全球化浪潮与科技封锁加剧的背景下,拥有自主研发主导权意味着:
抵御风险: 摆脱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定义规则: 参与甚至主导技术标准制定,抢占产业价值链制高点,获得超额利润。
驱动增长: 创造全新的市场需求与应用场景,成为开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对企业而言,研发主导权是穿越周期、赢得未来的“护城河”。在“十四五”期间前瞻布局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已在市场波动中展现出更强的韧性与增长潜力。面向“十五五”,将研发主导权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企业规划的核心逻辑起点。
二、 企业主体:锻造研发主导权的核心战场
强化研发主导权,关键在于激活并壮大企业这一创新主体:
战略聚焦,锚定攻坚方向: “十五五”规划需超越短期绩效,将核心技术突破作为长期战略投入的重中之重。企业需基于国家重大需求、产业演进趋势与自身禀赋,精准识别并聚焦具有战略意义的“硬科技”领域(如特定高端芯片设计、关键生物试剂国产化、核心工业软件平台等),集中优势资源进行饱和投入与持续攻坚。
体系重构,提升创新效能: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效研发体系。优化研发组织模式、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开放创新平台,显著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效率。
资源保障,敢于长期投入: 确保研发投入的强度与可持续性。规划中需明确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的提升路径(如设定年均增长目标),探索多元化的研发资金来源(如政府专项、产业基金、资本市场),并建立对高风险前沿探索的容错机制,为原始创新留出空间。
三、 融入“十五五”:战略规划的协同与突破
企业强化研发主导权的“十五五”规划,需与国家及产业层面的战略同频共振: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深入研究国家“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重大专项及产业政策导向,将企业核心技术攻关与国家亟需解决的“卡脖子”清单、前沿领域布局(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紧密结合,积极争取政策、资金与人才等关键资源支持。
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壁垒: 主动参与或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力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成果共享,攻克单打独斗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融入区域创新生态,借势发展: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地方在高端人才集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专项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势,将企业研发总部、核心实验室或中试基地嵌入优势区域创新生态,实现借势发展。
四、 攻坚方向与持久动力:企业“十五五”的战略引擎
强化技术研发主导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攻坚方向和需要持续投入的持久动力。企业需将之深度融入战略规划的血脉:
明确主战场:在规划中清晰界定未来一定时间内须取得突破的几项核心技术领域,作为研发资源倾斜的“主战场”。
构建战略纵深:规划不仅要关注当前技术追赶,更要布局下一代技术储备,建立技术发展的战略纵深,确保创新动力的可持续性。
动态评估与调整:建立技术路线图动态评估机制,根据技术进展、市场变化和竞争态势,及时调整研发策略和资源分配,保持战略的敏捷性。
结语:
面对“十五五”的新征程,企业唯有以战略定力和坚定决心,将强化技术研发主导权作为核心的攻坚方向与持久的动力源泉,才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跃升。
中大咨询深耕行业三十余年,深度服务国资国企。中大咨询长期参与企业、研发机构创新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深刻把握研发机构管理普遍面临的难点、痛点、堵点,在科技创新战略决策方面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经验,致力于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方案,助力企业探索科技线创新发展路径,激发组织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