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案例看三项制度改革中的关键突破点:人事、劳动、分配的破局之道

在国企深化改革与民企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项制度改革,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改革落地往往面临“老惯例难破、新机制难立”的困境——有的企业搞竞聘流于形式,有的用工调整引发员工抵触,有的薪酬改革陷入“平均主义回潮”。

 

本文聚焦3个由中大咨询深度参与的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案例,从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三大维度,拆解其如何精准破局,提炼可复制的关键突破点,为更多企业提供“从方案到落地”的实操参考。

 

一、人事制度:打破“论资排辈”,靠“量化标准+刚性执行”实现“能上能下”


对企业而言,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痛点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资深员工凭资历占高位,年轻骨干难有晋升通道,最终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竞聘与淘汰机制,让“上”有依据、“下”有保障。

 

案例:广州市政总院——中层竞聘与任期制改革,让“有为者有位”

广州市政总院是拥有70余年历史的大型国企,改革前存在“中层干部任期模糊、晋升依赖资历、考核与岗位脱节”的问题:部分中层干部任职超10年,岗位新鲜感不足;年轻技术骨干因“论资排辈”难以晋升,人才流失率逐年上升。近年该院引入中大咨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核心动作集中在两点:


1.竞聘机制:从“凭印象”到“量化打分”,让晋升有硬标准

中大咨询协助该院设计“岗位胜任力模型+业绩量化指标”的双维度竞聘标准,彻底打破“资历优先”:

 

  • 岗位胜任力模型:针对不同中层岗位(如技术部主任、项目负责人),拆解出“专业能力(占比40%)、管理能力(30%)、战略理解能力(20%)、团队协作(10%)”四大维度,每个维度下设具体行为指标(如“管理能力”包含“团队离职率控制在合理区间”“跨部门项目推进效率达标”等);

  • 业绩量化指标:要求竞聘者提交“近3年个人业绩报告”,包含“牵头项目数量/产值”“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奖项)”“团队业绩达成率”等可量化数据,避免“空口谈经验”;

  • 竞聘流程:采用“资格审查→业绩答辩→民主测评→党委审议”四步流程,其中“业绩答辩”邀请外部行业专家、院领导、职工代表共同打分,打分结果全程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改革后,该院数十个中层岗位中,有大量岗位由年轻骨干竞聘上岗;因“资历浅”多次错失机会的技术人员,可凭借“近年牵头完成多项重点项目、团队业绩超额达标”的硬指标,成功获得晋升。

 

2.淘汰机制:从“只上不下”到“任期考核刚性淘汰”,让“无为者让位”

针对现有中层干部,中大咨询设计“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明确“下”的标准与路径:

 

  • 任期与契约:所有中层干部签订“x年任期合同”,合同中明确“年度考核目标”(如技术岗位需完成“行业标准相关工作”,管理岗位需实现“团队效率提升目标”);

  • 考核与淘汰:采用“年度考核+任期总评”,年度考核连续x次“不合格”或任期总评“不达标”,直接解聘中层职务,转岗至专业岗位或降职使用;同时配套“转岗培训机制”,为解聘干部提供3-6个月的技能培训,帮助其适应新岗位,避免“一棍子打死”。

 

改革首年,该院有少数中层干部因“任期考核未达标”转岗,在转岗后通过培训成为技术骨干,既维护了员工积极性,又实现了“能下”的柔性落地。

 

人事制度改革关键突破点

  1. 标准量化:将“晋升/淘汰”标准从“模糊印象”转化为“可量化的能力+业绩指标”,减少人为干预;

  2. 流程透明:竞聘与考核全程公示,邀请多方参与评价,增强公信力;

  3. “下”有保障:配套转岗培训、安置方案,避免“淘汰”引发员工抵触,确保改革平稳推进。

 

二、劳动制度:破解“能进不能出”,靠“市场化招聘+弹性用工”优化结构


劳动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铁饭碗”,但企业往往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招不来合适的人”(市场化人才不愿进),二是“辞不掉不合适的人”(老员工抵触)。解决这一问题,需从“入口”和“出口”两端发力,构建“市场化招聘+合理淘汰+弹性用工”的闭环。

 

案例:湖北数产集团——市场化用工改革,短期优化用工结构

湖北数产集团是湖北省属重点国企,聚焦数字产业,改革前存在“用工结构僵化”问题:传统岗位(如行政、后勤)人员冗余,数字技术岗位(如大数据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人才短缺;同时“员工只进不出”,近年主动离职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内部人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湖北数产集团联合中大咨询推进劳动制度改革,核心动作有三:


1.入口端:市场化招聘,打破“内部推荐依赖”

针对技术类核心岗位,中大咨询协助集团搭建“市场化招聘体系”:

  • 渠道多元化:与互联网招聘平台、高校相关学院、行业协会合作,开展“数字人才专场招聘”,改革后通过市场化渠道招聘的技术人才占比显著提升;

  • 薪酬对标:通过行业薪酬调研,将技术岗位薪酬调整至“高于行业均值一定比例”,并设置“签约奖金”“项目分红”,吸引头部人才;

  • 试用期考核刚性化:技术岗位试用期设置“项目考核”,要求完成“独立负责小型数字化项目模块”,考核不通过直接淘汰,试用期淘汰率保持在合理区间,确保“招进来的都是能用的”。

 

2.出口端:合理淘汰,从“被动容忍”到“主动优化”

针对冗余岗位员工,中大咨询设计“考核+协商”的淘汰路径:

  • 绩效排序与末等调整:对行政、后勤等传统岗位,实行“定期绩效排序”,连续多次排名末位的员工,进入“待岗培训”;培训后仍无法达标,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按国家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 内部转岗通道:为待岗员工开放“内部竞聘平台”,优先推荐至数字业务相关岗位,符合条件者可参加转岗培训(如行政岗员工可参加“数字化运营培训”,合格后转岗至数字运营岗位)。

 

3.用工模式:弹性用工,降低固定成本

针对临时性、项目制工作(如数字展会执行、短期数据标注),中大咨询建议采用“劳务派遣+项目外包”模式:

  • 与合规劳务派遣公司合作,按需招聘临时员工,项目结束后退回,改革后弹性用工占比显著提升,有效节省固定人力成本;

  • 对标准化工作,采用“外包+众包”模式,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接外部资源,既提高效率,又避免人员冗余。

 

改革后,湖北数产集团数字技术岗位人员占比提升明显,传统岗位冗余人员减少超10%,人均产值提升超20%,实现“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

 

劳动制度改革关键突破点

  1. 入口市场化:核心岗位薪酬对标行业,招聘渠道多元化,确保“招到合适的人”;

  2. 出口柔性化:以“绩效排序+待岗培训+内部转岗”为路径,避免“硬裁员”引发冲突;

  3. 用工弹性化:区分“核心岗位(正式员工)”与“临时岗位(弹性用工)”,优化人力成本结构。


三、分配制度:告别“平均主义”,靠“业绩挂钩+增量激励”实现“能增能减”


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大锅饭”,但企业常陷入“要么不敢减(怕员工流失),要么乱减(引发不满)”的困境。关键在于建立“与企业业绩、个人贡献强挂钩”的薪酬体系,让“增”有动力、“减”有依据。

 

案例:A国企收购B民企——投后薪酬改革,两年营收大幅增速

A国企是国内大型制造企业,在收购上海B民企(专注工业软件研发)后,面临“薪酬体系脱节”问题:A国企实行“职级薪酬制”(薪酬主要看职级,与业绩关联弱),B民企实行“市场化薪酬制”(薪酬与项目业绩强挂钩),导致收购后B民企核心骨干因“薪酬下降、激励不足”流失率较高,首年营收同比下滑。近年A国企联合中大咨询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核心动作聚焦“业绩挂钩+增量激励”:

 

1.薪酬结构重构:从“职级定薪”到“业绩定薪”

中大咨询协助设计“基薪+绩效薪+项目分红”的三元薪酬结构,彻底打破“职级决定薪酬”:

  • 基薪:按岗位价值确定(如资深技术岗位基薪高于普通岗位一定比例),保障员工基本生活;

  • 绩效薪:与个人业绩、团队业绩双挂钩,个人绩效“优秀”者绩效薪上浮,“不合格”者扣减;团队业绩达标率超额,团队绩效池相应增加;

  • 项目分红:针对核心软件项目,设置“项目分红池”(提取项目利润一定比例),按“个人贡献度”分配,部分核心项目团队人均分红可观。

 

2.增量激励:从“存量分配”到“增量共享”

为避免“薪酬总额有限,减谁都不满”,中大咨询设计“增量激励机制”:

  • 超额利润分享:若B民企年度营收增速达标,提取超额部分一定比例作为“激励池”,分给核心骨干;改革首年营收增速超100%,激励池金额充足,核心骨干人均获得可观激励;

  • 股权激励:对技术总监、核心项目经理等关键人员,授予“虚拟股权”(3年锁定期,锁定期内若企业利润增长,可获得分红;锁定期满后可按约定价格转为实股),授予虚拟股权的核心人员留存率达100%。

 

3.薪酬刚性调整:“能增能减”不打折扣

明确“增”与“减”的刚性标准:

  • 增薪:个人年度绩效“优秀”且连续达标,基薪上浮;项目分红、超额利润分享不设上限,上不封顶;

  • 减薪:个人年度绩效“不合格”,基薪下调,绩效薪扣减;连续“不合格”,取消项目分红资格。

 

改革两年后,B民企核心骨干流失率大幅下降至个位数,首年营收同比增长超100%,次年保持高速增长,净利润突破亿元级,实现“员工收入与企业业绩同步增长”的双赢。

 

分配制度改革关键突破点

  1. 薪酬与业绩强挂钩:将薪酬拆分为“基薪(保基本)+绩效(强关联)+激励(拼增量)”,避免平均主义;

  2. 聚焦增量激励:不纠结“存量怎么分”,而是通过“超额利润分享、项目分红”让员工赚“增量钱”,激发动力;

  3. 调整刚性化:明确“增”与“减”的具体标准,避免“人情干扰”,确保制度落地。

 

三项制度改革的普适性启示:找准3个“发力点”


从上述3个案例可见,三项制度改革并非“一刀切”,但成功企业都抓住了以下3个核心发力点:

  1. 顶层设计要“接地气”:改革方案需结合企业行业特性、人员结构(如国企要兼顾政策合规与员工稳定,民企要侧重市场化效率),避免照搬模板。如湖北数产集团的“弹性用工”、A国企收购后的“增量激励”,都是基于自身业务需求设计;

  2. 机制落地要“有抓手”:每个改革动作都需配套“量化标准+流程工具”,如广州市政总院的“竞聘打分表”、湖北数产集团的“绩效排序规则”,让改革有章可循,减少执行偏差;

  3. 员工认知要“先到位”:改革前需通过“政策解读会、案例分享、1对1沟通”让员工理解“改革不是减福利,而是让努力者有回报”,如A国企收购B民企后,先组织核心骨干赴同行标杆企业参观,再推进薪酬改革,员工接受度大幅提升。

 

三项制度改革的本质,不是“折腾人”,而是通过“科学的机制”让“对的人在对的岗位上,拿到对的钱”。对企业而言,无需追求“一步到位”,可从“人事制度(竞聘上岗)”或“分配制度(绩效挂钩)”等易落地的环节切入,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组织效率提升+员工价值实现”的双赢。